剛接觸美股的朋友,常皺著眉頭問:「美股指數怎麼那麼多啊!又是”道瓊工業指數”、”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納斯達克指數”…,要那麼多指數幹嘛?我們又該看哪一個?」 真的,跟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比起來,美股的指數真是繁瑣許多。
而且,「加權股價指數」有個好處,它「包含了所有上市公司」。可是美股三大指數卻不是。美股三大指數,都只包含了特定幾家公司。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
內容目錄
計算美股指數的是私人公司
台灣只有一個「台灣證券交易所」,由他們編制「加權股價指數」。而且,他們是公家單位。可是美股不是。美國幅員遼闊。早期股票盛行時,根本還沒有電腦和網路,一切都得靠人力,所以美國各地都要有交易所來滿足大家。(美國最老的交易所是”費城交易所”,它是1790年代創立的了,相當老)
指數是後來才有的玩意了。「道瓊工業指數」,是1896年才出現的。(也要有夠多的上市公司才能有指數,對吧)而且,「道瓊工業指數」也是由民間發行。一直到現在,美國所有指數都是由民間公司在運作。
這也是美國指數這麼多的原因:「指數」有商機,自然就有人搶著做。
我挑了幾個比較常見的指數,整理了編制公司和對應的ETF代碼給大家:(追蹤同一個指數的ETF不只一檔,因此這邊列出的是規模最大的ETF。)
指數名稱 |
編制公司 |
編制公司股票代碼 |
追蹤該指數的大型ETF代碼 |
道瓊工業指數 |
S&P 環球 (S&P Global ) |
SPGI |
DIA |
S&P500指數 |
SPY |
||
納斯達克指數 |
納斯達克OMX集團 (它併購了費城交易所) |
NDAQ |
QQQ |
費城半導體指數 |
SOXX |
||
MSCI 世界指數 |
MSCI Inc. |
MSCI |
ACWI |
羅素3000指數 |
羅素投資公司 |
未上市 |
IWV |
「指數」其實是壟斷又低成本的生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這兩篇文章:
「<美股分析> 常調整權重的「MSCI」,是獨立的上市公司。而且它2016~2021漲了6倍….」
「<美股分析> 近十年,它漲得比那斯達克指數還多 – 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集團!」
既然這是一門生意,那就要想辦法差異化。所以,三大指數都有各自的特色。選股方式、編制方式也不同:
指數名稱 |
計算方式 |
選股方式 |
包含公司數 |
道瓊工業指數 |
股價加權 |
主觀考量 |
30 |
S&P500指數 |
市值加權 |
符合選股準則 |
500 |
納斯達克指數 |
市值加權 |
所有納斯達克證交所的上市公司 |
3000多間 |
「市值加權」我們都很熟了,這就是台灣大盤的算法:市值越高,比重越高。那「股價加權」是怎麼回事?就是:股價越高,權重越高。所以,目前道瓊成份股當中,權重最高的是聯合健康集團(股票代號:UNH)。

有沒有覺得很神奇,權重第一的不是市值最大的蘋果(股票代號:AAPL)!?這,就是「股價加權」的特別之處,因為聯合健康目前的股價最高。如果過陣子它跌了,那比重就不一樣啦。
為什麼要用「股價加權」這麼特別的方式呢?據說是因為…
股價加權更好懂
據說,在還沒有道瓊工業指數的年代,美國人喜歡買公司債。買個大公司的債券,然後每年領配息,多單純啊,股票太複雜惹。
於是,查爾斯.道 就創辦了「道瓊工業指數」,讓大眾更一目了然,知道股市是漲還跌。而當時美股公司不多(畢竟是西元1896年嘛),也的確是「股價越大的公司越大」,所以就用簡單直觀的股價加權了,然後一直沿用到現在。
現在,全世界有不知道多少資金在追蹤道瓊工業指數,要它改計算方式麻煩會非常非常大。所以大家寧可用這種比較簡單的計價方式,反正都習慣了。
然後,選股方式「主觀考量」又是什麼意思?在「道瓊工業指數」的「選股方式」裡面有說:
![]() |
資料來源:S&P Global |
這一大串英文的意思是:「我們選股不是基於”量化”的公式。要被選入道瓊成份股的公司,必須要有良好的名聲、強健的成長、且能引起廣大投資者的興趣。並且,要在該產業有個代表性的地位。最後,該公司必須是美國公司,而且要有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美國。」
以上這些選股原則中,”良好的名聲”、”代表性的地位”、”引起廣大投資者的興趣”都相當主觀啊…。
S&P500就不同了,它是基於一系列準則來挑選成份股。準則有下面這些:
![]() |
資料來源:S&P Global |
1. 必須為美國公司
2. 市值大於(或等於) 61億美金
3. 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可供交易
4. 最近一季、且過去四季的盈餘為正值。
5. 交易量大、流通性高。
(有時候,S&P500也會踢除某些股票。想瞭解更深入的朋友可以看這個連結)
而納斯達克指數就更簡單了,就是「所有在那斯達克證交所掛牌的公司」,相當單純。
那麼,這三大指數哪個最具參考價值呢?我認為…
標準普爾500指數,最具參考價值

我們會發現,前幾大科技類股,像是臉書、特斯拉、Nvidia等,通通都不在裡面。
嗯,那就看那斯達克指數吧?科技股一應俱全(雖然那斯達克證交所不全是科技股,也有像好市多那樣的股票)。這也不行。「納斯達克指數」,只有「納斯達克證交所」掛牌的公司,「紐約證交所」不算在內。
而且,我們能想到的金融巨獸(高盛、美國銀行、花旗、摩根大通…etc)還有能源巨頭(艾克森美孚、雪弗龍…etc)全都在紐約證交所掛牌。如果哪天科技股不漲了、換漲其他類股,「納斯達克指數」可是完全沒轍。
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就沒這限制,它有「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證交所」的優質公司,產業也非常多元。下圖是目前S&P500的各產業比重:
![]() |
資料來源:S&P Global |
相較之下,道瓊就集中多了:
![]() |
資料來源:S&P Global |
「那斯達克指數」,多頭時最會漲!
以科技業著稱的「那斯達克」指數,在2009年底至2021年底(截至2021年12月13號)漲得比其他兩大指數更多。那斯達克指數漲了653%。遠超過S&P500的350%。

2003~2007的多頭也是,雖然最後爆掉的是金融機構,但前面漲最兇的,還是納斯達克指數。
多頭會飆,空頭是不是更會跌?這可不一定,得看災區在哪裡。像「金融海嘯」就是金融股惹得禍,所以金融比重較高的S&P500,就跌得比另外兩大指數更重:
科技泡沫化呢?跌最慘的當然就是「那斯達克指數」啦。
這邊也整理了綜合比較表給大家: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