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財報季都是銀行股打頭陣,銀行股們雖然感覺就很無趣(一堆數字啊….),但它的財報卻很有用,可以用來觀察美國產業和經濟的好壞。這篇文章,我會試著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盡量啦)來解釋銀行在幹嘛,然後跟大家說要如何快速有效的用銀行財報觀察美國景氣。
先說,我不喜歡投資銀行股,因為銀行股漲得慢,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搞得全世界雞飛狗跳後,各國政府就給銀行加了很多規定,讓他們不能亂投資、亂賣高風險的金融商品。Nike亂投資倒閉只會害Nike員工失業,銀行亂投資倒閉,可是會拖全美國下水。所以,他們對投資的監管更嚴格。銀行現在(被政府逼得)更注重穩定,而不是注重成長。期待他們長年打敗大盤不太容易。
但是,銀行的利差收入展望是個好東西,可以讓我們快速有效的簡單判斷經濟局勢。失業率、採購訂單等總體經濟的專有名詞,都會反映到各公司的財報裡。因為失業率降低、人們就有錢花,店家的收入就會變好、人們就會貸款買東西(特別是美國人那麼愛花錢),而公司收入變好,股價就會上漲;大多數公司收入變好、股價上漲,整個美國股市就會上漲。
因此,這篇文章不是要「分析銀行股會不會漲」,而是介紹銀行的架構,讓我們更能理解為什麼能用他們的展望來判斷經濟前景。
內容目錄
銀行的利差收入:一手借錢給人收利息,一手付利息給存戶,賺中間的差額
這是銀行最傳統、也是最大宗的業務。我們把錢放銀行,銀行收了錢之後轉身借給別人,然後收更多的利息。比方說我拿100萬去銀行存定存,銀行每年付我4%利息。銀行會轉身把這100萬借給別人,跟對方收8%的利息。而中間的4%,就是銀行賺走了。
你說,這不是無本生意嗎!?還真的是。但,不是每筆借出去的錢都回得來,如果欠款收不回來,銀行還是需要照付利息給存戶。這也是銀行的風險。
不過,大銀行通常這方面的控管都很好,都能爽賺利差收入。利差收入的英文叫做Net Interest Income(縮寫是NII),直譯是「淨利息收入」,也就是「放款金額x放款利率 – 存款金額x存款利率」。通常,升息時銀行的利差會擴大,也就是銀行可以付給你3%的定存利息、然後轉身用年息7%貸款出去;降息時通常銀行的利差較小,也就是銀行只付你1%定存利息,然後用3%貸款出去(以上的利率都是舉例)。
為什麼升息時通常利差會擴大呢?因為利息代表「使用這筆錢的費用」,而物以稀為貴嘛,一般來說,升息時景氣都不錯,大家都需要資金,就願意付更多利息來用這筆錢;降息時通常景氣都不好,大家沒那麼需要資金,願意付的利息自然就較低了。
所以,大家總認為「升息有利銀行股」。但這有點倒果為因,2022年就不是這樣子….
升息有利銀行股,是因為升息時通常景氣好,而不是因為升息。所以應該改成「景氣好有利銀行股」
(這句話好像有點饒口)
央行(或者聯準會)要不要升息不是只考慮景氣好不好,而是通膨,只是以前通常都是景氣好的時候通膨會過熱,需要央行出手壓制。
為什麼景氣好的時候通膨會過熱?這有部份是因為銀行的體制問題。當我們拿到筆錢,存進銀行裡,銀行只需要留下一部份的錢,剩下的可以借出去;但當我們跟銀行借錢、拿到了現金,我們是把這些現金存回銀行(沒人會把現金放到床底下對吧)。此時,銀行又能把我們存進去的現金再借出去…..,如此循環往復,市場上的現金就會越來越多、紙鈔價值越來越薄。
用文字可能有點難讓大家理解,不妨想成「物以稀為貴」,因為這也是通膨燃燒的部份原因。當景氣好的時候什麼都缺,大家都開公司、要搶員工,人工就變貴;大家有錢買房子、建商就需要很多材料蓋房子,材料就變貴;當什麼東西都變貴的時候,就通膨了(就是紙鈔變薄、購買力降低的意思)。
這時候央行(或者聯準會)就會升息,讓「使用資金的成本變貴」,用資金的人就少,通膨就會降低(希望啦)。
但,2022年卻反過來。
2022年,因為疫情美國大印鈔和烏俄戰爭,通膨暴漲。逼得聯準會需要在經濟有問題時出手升息、壓抑物價。當時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說:「物價不穩定的經濟成長沒有意義」,就陸續把聯邦基準利率抬到了5%多。
如果照傳統的觀念「升息有利銀行股」,那銀行應該表現很好?結果剛好相反。2022年,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股票代號:JPM)股價 險些輸給大盤,甚至一度跌到30%: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2022年景氣不明朗,銀行不願意借錢出去,怕借了卻收不回來,這樣就賺不到利息;可是聯準會又升息,代表銀行需要付給存戶更多利息。雙面夾擊,摩根大通 股價 就慘跌了。
所以,就算升息,也要景氣好、銀行願意借錢出去(而且有人願意借)才能賺到利差收入。銀行的利差收入是「放款金額x放款利率 – 存款金額x存款利率」,放款金額如果為零,銀行還是賺不到放款的利息,利差收入就很慘。
所以,我們可以用銀行的利差收入展望來簡單判斷現在經濟如何…
摩根大通的利差收入展望,可以當作經濟好壞的參考
(其實不只是摩根大通,大銀行們的利差展望都可以,但要看就看最大的)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股票代號:JPM,俗稱小摩)是全美國資產規模排名第一的銀行,另外像,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股票代號:BAC)、富國銀行Wells Fargo(股票代號:WFC)、花旗銀行Citi Group(股票代號:C)也都是前幾大銀行。
這些銀行每次財報季都會公布利差收入展望。
(延伸閱讀:什麼是財報?為什麼要看財報?看美股財報要注意哪些地方?)
像摩根大通會公布年度利差收入展望,也就是他們認為今年可以靠利差賺多少錢。
這樣判斷最大的好處就是省時間又有效。美國前幾大銀行據點遍佈全美,一定有很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可以判斷經濟走勢;而且,他們一定也養了最傑出的經濟專家。看他們判斷出來的數據,我覺得比自行研究經濟走勢簡單多了。
為什麼利差展望會牽扯到經濟呢?因為像摩根大通這樣的商業銀行,業務包山包海…
摩根大通,有信貸、卡貸、車貸、房貸等一堆,與民間消費關聯很深
摩根大通不只賺利差,下面是它的營收來源:
項目名稱 | 名詞解釋 | 2022年佔營收比重(%) |
投資銀行費用investment banking fees | 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包括幫忙上市、承銷等業務的收入 | 5.19 |
資本交易收入Principal transactions | 摩根大通旗下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的變化 | 15.47 |
存放款相關費用收入lending and deposit related fees | 借款費用及存款保管費等 | 5.5 |
資產管理費用Asset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and commissions | 賣金融商品的佣金以及資產管理費(有點像台灣的財富管理) | 16 |
投資有價證券的盈虧 investment securities gain/losses | 銀行自營部自己買賣有價證券的盈虧 | 2022年為負值 |
房貸費用及其他收入Mortgage fees and related income | 房貸開辦費、遲繳違約金等 | 0.97 |
信用卡收入 | 信用卡費遲繳違約金等 | 3.43 |
其他Other income | 3.35 | |
利差收入 Net interest income | 51.83 |
下圖是摩根大通銀行旗下的業務,是不是很多元?一般的信貸之外,還有車貸、信用卡貸款、房貸、企業貸款等等,「利差收入」包括了這一切。

美國的經濟有將近70%靠消費,而當美國人買東西時,可能就會用信用卡分期付款、借信用貸款等方式來買,摩根大通就會賺到利差;反之,當美國人不買東西時,摩根大通就賺不到利差啦。
美股各產業的分析師們也會用摩根大通的各項貸款漲跌來判斷該產業好不好,比方說,房貸如果成長,那可能建商股票就不錯;車貸如果好,可能車賣得就不錯,諸如此類的。如果不看那麼細,就是用摩根大通的「利差收入展望」來簡單判斷經濟好壞。
但利差收入的展望跟股市反應之間不會那麼即時,可能會提前一到兩季….
利差收入展望,可能會提前股市一到兩季反應
下圖是摩根大通當年的利差收入展望跟S&P500走勢的比對圖,橫軸是公布的時間,縱軸則是利差收入展望。「利差收入展望」的單位是B(Billion,十億美金),為了比例尺方便,好讓大家理解,我把S&P500的走勢用「SPY/10」來代替,也就是把「S&P500ETF(股票代號:SPY)」/ 10,讓大家更能看清兩者的關係。

摩根大通自2016年才開始公佈年度利差展望,可以看到,利差收入展望可能會提前股市一到兩季反應。像2018年底,美股被中美貿易戰搞得七葷八素,摩根大通卻沒有調降利差收入展望,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佈局;
而2019年7月,摩根大通就已經調降了利差展望,結果2020年剛好被疫情戳爆股市泡沫;2020年因為疫情關係全美國都被關在家裡,摩根大通賺不到什麼利差,所以不具參考價值,當時S&P500被聯準會暴力印鈔拉了上去;到2021年7月,摩根大通進一步調降利差展望,一直到2022年1月都在下調,而2022年初股市就崩了;
可是到2022年7月,摩根大通反而開始上調利差展望,一路上調到2023年7月。S&P500在2022年10月才觸底,後來一路上漲。
所以,只要摩根大通連續調漲利差展望(或者持平不動),就可以假設股市會繼續漲;而摩根大通如果連續調降利差展望,可能股市就要大跌了。但我不建議大家看到摩根大通調降利差展望就去放空,或者看到調漲利差展望就買股,因為可能會被嘎飛到天上、或被恐慌賣壓壓到地底。像摩根大通在2021年七月調降利差展望,可是S&P500卻一路漲到2021年底。如果你在2021年七月放空,剩下那幾個月可能會過得很辛苦。
但是,藉由這個利差展望,你可以心裡有個底。當你看到摩根大通調降利差展望、股市卻一直漲,就要有個心理準備,股市可能漲過頭了,如果下跌可能會跌很深,別進場買股票,或許可以趁反彈放空;相反的,看到它調漲利差展望,股市卻還在跌,這時候就可以好好看看有什麼可以撿便宜的股票。
那高盛(Goldman Sachs:股票代號:GS)和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股票代號:MS)呢?他們是投資銀行,跟消費的關係較小..
高盛和摩根史丹利,以投資銀行為主,跟消費產業關係較小
投資銀行是什麼?投資銀行跟商業銀行不太一樣,商業銀行主業是放款(放款給個人和企業都有),投資銀行主要業務則是公司的併購和上市、發債等。
下圖是高盛銀行的業務部門:

可以看到,高盛除了投資銀行業務之外,再來就是資產管理。沒什麼房貸跟信用卡那些我們熟悉的銀行業務。好啦,這篇文章不是要分析和介紹高盛,放高盛的業務簡介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它的業務跟消費的關聯較小。所以我會用摩根大通的利差收入展望來判斷景氣好壞。
結論:可以參考摩根大通的利差收入展望,對股市大方向有個底
經濟有很多專有名詞,失業率啊、非農就業人口、勞工參與率等等一堆,但無論是什麼名詞,最後都會反映到各家公司的財報裡。如果經濟數據和公司的展望互相矛盾,我會相信公司展望。因為經濟數據可能有統計方法產生誤差的問題,公司卻是實打實的在產業裡做生意,得到的數據更準確。
摩根大通是全美國最大的銀行,據點遍佈全美,旗下也養了許多頂尖的經濟專家。它的利差收入展望,必定是結合了這些專家對未來的預估、和它內部的數據而推算出來的,這可以用來簡單快速的判斷美國經濟好壞。這就像考試時看好學生的答案一樣,不見得每次都100分,但至少有個90分。
不過,它的利差收入展望跟股市卻不是同步,比較適合用來判斷大方向,而不是照表操課。當它調升利差收入展望,美股卻一直跌,有可能股市跌過頭了,有機會撿便宜;當它調降利差收入展望,股市卻還在漲,可能股市漲過頭,萬一下跌,就先別進場買股票了,空手觀望(或趁反彈放空)比較好。
延伸閱讀:
<美股分析> 信評和指數都是它的印鈔機。全美三大信評公司、S&P500的編製者 – 標準 普爾 S&P Global。
<美股分析> MSCI 指數的 MSCI 是什麼?它是間專編指數的 美國 指數 公司。而且2016~2021年漲了6倍….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