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機械手臂動手術」是近代新科技之一,它讓醫生開刀更輕鬆、手術更精準(至於病患是不是能更快痊癒倒有很多爭議),也讓醫院更賺錢(因為手術更具效率,醫院的”翻桌率”更快、人力更精簡了)。而機械手術的霸主 – 達文西手臂的製造商 – 直覺手術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股票代號:ISRG)股價也漲了又漲,直到疫情來臨。
2021年第三季,美國Omicron再起,直覺手術股價直掉。因為,雖然Omicron重症不嚴重,但是極強的傳染力還是讓病患塞爆醫院。醫院必須排開那些不緊急的手術,騰出醫療資源給Omicron病患。這樣一來,靠耗材賺錢的直覺手術獲利就跌、股價就掉啦;
2022年又升息又通膨,加劇了美國醫院們籌資的壓力(美國醫院多是營利機構),也讓市場擔心直覺手術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會不會更難賣,股價也因此修正不少。
鏡頭快轉到2023年九月,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在質疑經濟衰退,摩根大通也屢屢調高利差收入展望,展現他們對經濟的信心。直覺手術在2023年也逐漸上漲,直到第三季財報公佈。
在2023年第三季法說會中(也就是七月底公布的財報),管理層認為現在更多病人詢問減重針,讓他們減重手術量的成長趨緩,因此財報公布後的一個多月,股價掉了7.8%(截至9月8日)。
現在可以進場嗎?
我認同摩根大通的看法,直覺手術在自己的「機械手臂手術」這個領域暫時沒有對手,而減重針(意料之外的競爭者!)的確在短期內可能拖慢公司減肥手術的成長速度;但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長期來說,因為減重針(GLP-1,也就是台灣俗稱的瘦瘦筆)需要持續施打,減重手術(也就是縮胃手術、或者腸繞道手術等)卻沒這問題,所以長期來說,減重手術的趨勢影響不大。甚至減重針可以幫助那些「胖到沒辦法做減重手術(胖到上不了手術檯)」的人瘦下來,最後能做減重手術。因此,減重市場夠龐大,能同時容得下減重針和減重手術兩強並存。所以,可以考慮逢低佈局。
內容目錄
直覺手術,2023年股價漲了23%
截至2023年07月28日,直覺手術漲了23%,超越S&P500。

為什麼呢?我們先從直覺手術在幹嘛開始講起。
直覺手術的當家產品是「達文西機械手臂」,他們也是「機械手臂手術」的先驅,已經在這領域深耕快二十年了。

雖然是「機械手術手臂」,但可不是機器幫你動手術,而是….
達文西機械手臂,服務的是醫生,不是病人
操作這些手臂的,還是醫生。醫生會坐在旁邊的操作台,控制這些手臂來開刀。這個搭配解決了很多問題,一個是「責任歸屬」的問題:開刀的風險很高,如果完全讓機器人操刀,那手術出問題該怪誰?醫院嗎?機器人製造商嗎?這很兩難。
再來,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客戶不是病人,而是醫生。因為對病人來說,給機械手臂開刀和讓醫生用腹腔鏡開刀,傷口大小相差無幾,恢復速度也差不了太多;但對醫生來說,用機械手臂開刀就輕鬆太多了。
如果有看過描寫醫院的影集,印象中傳統的開刀都要有好幾個醫生和護士。醫生要站著開刀,小心翼翼操作手術刀,旁邊護士可能還要幫忙擦汗和遞器材等等,開刀真是門體力活啊。

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呢?輕鬆多了,醫生可以舒服地坐著。有些年老的醫生雖有滿腹經驗,但奈何體力不夠,只有退居二線,現在有了機械手臂後這些醫生也可以執刀了,經驗也能派上用場;對醫院來說,醫生消耗的體力少,能開的手術就更多,有些簡單的手術甚至不須太多護士,醫院的人力也省下來了。

但這樣一台機械手臂可不便宜,依據不同機型,幾百萬台幣到兩千多萬台幣都有。不過,直覺手術主要不是靠這賺錢,而是靠….
達文西機械手臂,耗材才是最賺錢的
直覺手術的營收分為兩塊,一塊是「賣系統(Systems)」,就是賣達文西機械手臂來賺錢;另一塊則是「賣耗材」。要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開刀,刀具等耗材都要用他們家的才行,而且醫材這種東西得保持絕對的精準,如果手術刀稍微鈍一些、切下去不小心多傷了一些肉,這可不行對吧。而耗材才是直覺手術真正的金雞母。下圖是2015年到2021年「賣系統」和「賣耗材」的營收,綠色線是「賣系統」,藍色線是「賣耗材」,可以看到,賣耗材的營收越賺越多,超過「賣系統」越來越多:

因為,直覺手術的機器越賣越多,而醫院想要回收成本的話就會更努力用它開刀,而且這台機器能做的手術種類也越來越多…
達文西機械手臂,能做的手術越來越多
達文西機械手臂能做的手術目前有以下幾大類:
婦科手術:子宮切除術、薦骨陰道固定術(Sacrocolpopexy)等;
泌尿科手術:攝護腺切除術、部份腎臟切除手術等;
一般手術:像是疝氣切除術、結直腸手術、膽囊切除術、減肥手術等。
心臟胸腔外科手術、和頸部相關手術等。
從這些大類延伸出去,達文西機械手臂能做的手術數量越來越多。下圖是「手術總數量/達文西機台總數」,可以看到,從2015年後逐年上升,

這一方面因為達文西機械手臂能做的手術種類逐漸增加,一方面也因為大眾越來越能接受機械手臂做手術。
而隨著手術數量逐漸增加,每台機器能帶來的耗材收益也逐年增加:

而且,如果嫌達文西機械手臂一台太貴的話,用租賃的也可以喔!這也讓直覺手術賺耗材收入賺更大。
這麼好賺,競爭對手不搶嗎?沒這麼簡單,因為…
FDA認證、專利保護、醫院架設麻煩等護城河,讓競爭對手難以進入
醫材不像球鞋,好穿好看就行。所有的醫材都需要美國食品藥物安全管理局(FDA)核可,而且核可需要數月到數年的時間,這就是一道進入門檻;
再來,還有專利,侵犯了直覺手術的專利就等著打法律戰吧;
最後,是醫院實務上的問題,就算是租賃機械手臂、不用花那麼多錢,醫院仍然需要騰出空間來擺它、需要牽管線來安裝、需要安排醫療人員受訓等等,有許多前置成本。這讓醫院買了一家機械手臂後不容易換別的。
話雖如此,但機械手臂手術的市場非常大,據估計,直覺手術目前只佔了全球機械手術市場的一半左右,還有許多空間。因此,像醫材大廠美敦力(Medtronic,股票代號:MDT)和嬌生(Johnson & Johnson,股票代號:JNJ)都想搶這塊大餅。畢竟手術的種類也遠遠超過上面那些,其他大廠還有很多種手術可以研發。
直覺手術(ISRG)最新財報 – 依舊成長,但減重針是個威脅。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這只是短期的威脅,長期仍然看好
直覺手術七月底公布的財報中,手術量成長比之前慢了一些,成長22%;管理層說,因為病人現在對減重針(GLP-1)更感興趣,而減少了減重手術的數量。管理層這樣一說之後,直覺手術 股價 就一路直直掉,截至9月8日,掉了7.8%。
以下的論述我整理自摩根大通分析師的報告,來比較減重針跟減重手術的優缺點。減重針(台灣又稱瘦瘦筆),是「腸泌素(GLP-1)」,可以讓大腦感覺到飽足,就能抑制食慾、減輕體重,費用也不貴,一個月約需4000塊,缺點是「必須天天打」,一停藥可能體重就會回來;
減重手術則是改變生理結構來減緩人體吸收食物的功效,像是縮胃手術,可以讓胃袋變小、能裝的食物變少等(常見的減重手術請看此)。跟減重針比起來,減重手術的好處是一勞永逸,壞處則是風險較高,開刀總是讓人害怕啊。
老實說,如果要我選的話,我可能會想辦法每天打針、養成長期習慣、不要開刀;但必須承認,天天打針真的是有點麻煩,所以會不會有人想說「好啦還是開下去好了?」,有可能。這,也是直覺手術長期的機會所在。
再說,減重手術目前只佔直覺手術整體手術量的3%…..,目前看來是之前市場對它手術量成長的期待太高,財報公布後修正一下,長期優勢沒有大問題;然而,美股九月份一向波動大,建議可等九月份過去後再考慮佈局。
Podcast:
如果你懶得看字、覺得用聽的更方便,下面是我的Podcast,內容絕大部份取材自部落格和粉絲頁: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