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總感覺美股遙不可及,不知該買哪檔股票好。但我們的口袋裡就有很好的股票,巴菲特也早就買了。就是Visa(股票代號:V)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股票代號:MA)。
現在支付越來越方便,除了手機支付、智慧手錶支付之外,還有BNPL(Buy Now Pay Later),但這都不會影響Visa和MasterCard。因為,Visa 和 Mastercard 只負責建構運錢的網絡,只負責計算總共有多少消費,再把錢從發卡行搬到收單行(這名詞後面會解釋)。至於用手機付、信用卡付、智慧手錶付?是先買後付還是一次付清?跟它完全沒關係。
雖然單純,卻很會漲!Visa、Mastercard從金融海嘯後到現在,股價漲了23倍!但2021年卻因為旅遊封鎖而漲不太動。好在,疫情已過,全世界都旅遊解封。這也讓Visa和Mastercard在科技股大跌的2022年超過S&P500。甚至2023上半年也持續著…
內容目錄
2023第一季,Visa漲贏S&P500!
2023年第一季美股很旺,S&P500漲了7.4%,跌碎一堆人眼鏡。Visa呢?漲得更多,漲了8.5%:

而且如果時間拉遠一點,這兩大巨頭漲更多!像Mastercard自2009年一月至今,就漲了25倍…

為什麼這麼會漲?要從這兩大巨頭在幹嘛開始談起…
Visa、Mastercard只負責搬錢,不發信用卡
我們去商店裡信用卡一刷東西就拿回家了,付錢非常無痛(也因此花了更多錢QQ)。但這麼無痛的背後是一連串流程跟一整個產業,那就是「支付產業」。流程大概像下圖這樣(藍色箭頭表示刷卡交易,綠色箭頭表示繳了卡費後的金流):

以下是支付產業中各環節的名詞解釋:
名詞 | 定義 | 賺錢方式 | 美股上市公司 |
商店(Merchant) | 我們花錢買東西的地方 | 銷售商品 | 各商店們,包括好市多、沃爾瑪等等 |
持卡人(Account Holder) | 就是我們這些刷卡的人 | 沒,我們是負責花錢的…. | 無 |
發卡行(Card issuer) | 就是發信用卡的各銀行,比方說拿花旗卡,那發卡行就是花旗銀行 | 遲繳滯納金、循環利息;行銷部隊打電話推銷;刷卡手續費拆帳; | 花旗(C.US)、美國銀行(BAC.US)等大銀行 |
收單行(Merchant Acquier) | 就是幫商店裝刷卡機的銀行,讓他們能收信用卡。也是各商店進入Visa、Mastercard等網絡的門戶。 | 刷卡手續費拆帳 | Firstdata(股票代號:FDC)、Block(之前的Square)(股票代號:SQ);各大銀行 |
清算行(Merchant Processor) | 幫忙收單行處理雜事,像是把資料整理好傳送給Visa、把錢從我們的口袋搬到商家戶頭等等。 | 放款給商家的利息收益;幫忙處理雜事的手續費 | Global Payment(股票代號:GPN) |
支付網絡(Payment Network) | 就是Visa、Mastercard等組織,他們負責連結商店和消費者的銀行戶頭。 | 依交易量或交易次數計價的清算手續費;跨國交易手續費;資料分析費用等 | Visa(V.US)、Mastercard(MA.US) |
所以流程是這樣:我刷卡,會有約3%的手續費(就是有時候會聽到的”刷卡加3%”,通常都是商店吸收),這筆錢由收單行和發卡行分掉,每家銀行分的比例不同。一般來說,收單行賺刷卡金額的2%,發卡行賺刷卡金額的1~1.5%(所以知道為什麼銀行都猛推信用卡了吧,因為我們刷卡他們也有賺)。
此時,這只是一筆「請款要求」,我還沒付錢啊。這個要求會透過收單行、清算行進入Visa等網絡,他們再跟發卡行說要收多少錢。等我繳卡費後,卡費就會再經過Visa等網絡,進入商店的戶頭。
金流經過的每個環節,都會收點過路費。Visa也會給銀行回扣,大約是刷卡總額的萬分之五。Visa則收約刷卡總額的0.13%。所以,銀行和Block(之前的Square)這樣幫商店裝刷卡機的公司,是Visa、Mastercard的客戶;銀行和Block的客戶則是商店和消費者。
(延伸閱讀:<美股分析> Square(現在叫Block,股票代號:SQ)遭做空機構狙擊,需要擔心嗎?這是我的想法…)
為什麼需要Visa、Mastercard這樣的角色呢?銀行自己來不行嗎?還真的不行,因為…
Visa、Mastercard能讓店家無痛拿到錢,其他公司難以取代
自從有貨幣開始,人們支付的方式大概分為三類:付現金,開支票和刷卡(刷卡包括用手機支付和用智慧手錶支付,因為這兩種支付方式手機只是媒介,還是需要綁定信用卡)。這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
對消費者的優點 | 對消費者的缺點 | 對商店的優點 | 對商店的缺點 | |
現金 | 不會留下紀錄 | 需要帶一堆現金,要考慮安全問題還很麻煩。 | 立刻拿到錢 | 要拿去銀行存;保留現金容易被搶;客戶如果錢帶不夠可能就不消費了 |
開支票 | 不用拿那麼多現金在身上也能買東西 | 麻煩,需要帶支票本及簽名 | 客戶就算現金帶不夠也能消費 | 要搬一堆支票拿去銀行存,且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拿到錢 |
刷卡 | 不用拿那麼多現金在身上也能買東西 | 會留下數位紀錄 | 不用再拿支票去銀行存,等入帳即可 | 需要額外支付手續費,且要等一段時間才會入帳 |
如果你不在意留下數位紀錄,那信用卡是最方便的。不用帶一堆現金在身上、不用帶支票本和簽名,只要刷一下卡就能付錢,剩下的請款流程不甘你的事。問題是,如果沒有Visa和Mastercard,店家要請款會非常非常麻煩。
店家請款就是要把錢從客戶的戶頭搬到店家的戶頭。如果我拿永豐銀行的信用卡去巴黎,巴黎店家可不知道永豐銀行啊!他要怎麼請款?永豐銀行還要養會講法文的人嗎?這都很麻煩。所以,為了共同把餅做大,各家銀行才會聯合成立Visa這樣的公司
如果只有一間銀行發信用卡那倒還好…

但世界上超多銀行都在發信用卡!

大家統一窗口,都對Visa卡,大家都方便!

那Visa / Mastercard靠什麼賺錢呢?他們營收可分成以下幾類:
Visa的營業項目簡介:
他們的收入分成四類:
營收項目名稱 | 簡介 | 2021年營收占比 |
服務營收Service Revenue | 提供金融機構Visa技術相關的支援,以Visa卡(或Visa其他支付工具)的交易量計費 | 35.38% |
資料清算營收Data processing revenues | 協助金融機構之間清算、交割支付的金流,以交易次數計費 | 39.38% |
跨國交易營收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revenues | 協助金融機構跨境刷卡清算以及匯率間的轉換,以跨境刷卡的交易量計費。 | 20% |
其他營收 Other revenue | 加值服務。包括大數據分析、反詐騙分析等服務 | 5.23% |
(Visa 無法提供個別營業項目的營業利潤率,所以用營收占比來表示)
歷年Visa的營收比重如下圖:

因為疫情,跨國刷卡相關費用衰退了。
所以,我們每刷一次卡,他們就賺一小筆錢。要躲過還滿難的,因為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信用卡,是Visa和Mastercard。
![]() |
資料來源:2020 Visa公司年報 |
另外一半是中國的銀聯卡,也是由中國銀行們聯合成立的組織,架構跟Visa差不多。據說銀聯卡的發卡量和交易金額已經超過Visa,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組織。但銀聯卡大多在中國境內,海外用戶不多。而且銀聯也沒上市,數據不公開。
所以在銀聯上市之前,Visa/Mastercard鋪天蓋地。不管我用哪間銀行的卡,只要上面有他們的標誌,他們就會賺一點錢,卡海戰術啊。
這種優勢非常難打破:
Visa/Mastercard等具備網絡效應,難以打破
如果我開了間餐廳,我會想加入Visa/Mastercard鋪天蓋地的網絡,讓大家都能來我的店刷卡,還是加入收費便宜、但沒什麼人用的網絡?我想會是前者;
如果我是銀行,想發信用卡,我會想選已經有很多商店加入的Visa/Mastercard網絡,讓我的卡到處都能用,還是加入收費便宜、但沒什麼店家能用的網絡?我想還是前者。

這就是Visa/ Mastercard的威力,也是護城河中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也是他們十年來能漲這麼多的原因,競爭對手太難打破了!就連全世界最大的公司蘋果(股票代號:AAPL),發信用卡也是跟Mastercard合作。為什麼他們的網絡會這麼強大?因為他們最老,1960年就開始做了。
那,Visa跟Mastercard差在哪呢?
Mastercard更依賴數據分析等加值服務賺錢
Visa和Mastercard都有做加值服務(Value added service),就是些大數據分析、防盜刷等等的服務,兩間公司都算在「Other revenue」裏面。而Mastercard的「other revenue」佔比重更高。
下圖是Visa 歷年來各項營收項目的百分比(扣除給客戶的回扣):

下圖是Mastercard的:

Visa營收中,「其他」佔不到10%,Mastercard則佔了將近20%。這就是老二的宿命吧,信用卡沒有老大多,只好另闢蹊徑。
Visa / Mastercard的財報,可一窺全球消費狀況。
有誰還會比這兩大信用卡巨頭更瞭解全球消費景氣呢?他們也都會在每次財報中發表年度展望。由於這兩大信用卡公司的賺錢方式跟「刷卡次數」和「刷卡金額」息息相關,所以,如果他們的展望還不差,代表今年景氣不太需要擔心;如果他們展望悲觀,那可能就好不了了。
Visa最新財報 – 依舊成長,但新的監管準則受到市場關注:
Visa這季的各項數據依舊穩定成長:淨營收年成長率13%;交易量成長9%;交易次數成長10%;(扣除歐洲內部後的)跨境交易量年成長22%。
一切都很好,符合「經濟成長Visa就有表現機會」的假設。
然而,烏雲正從地平線彼方浮現,美國主管機關針對Visa和Mastercard設定了新的監管規定「Regulation II(縮寫是REG II)」,主要是設定交換費的收費基準。Visa在這次的法說會中有提到這個規定,認為目前還無法量化這個規定的影響。但看來,市場有點擔心。
總之,小心為上。Visa看來目前優勢仍在,只是如果突然大跌、又不是什麼經濟因素的話,可能就要小心點了。
如果不是因為監管問題,而是經濟衰退,Visa、Mastercard會跌很慘…
Visa/Mastercard多頭很會漲,空頭很會跌
老大Visa、老二Mastercard,都逃不過景氣影響,甚至影響更嚴重。景氣好、我們刷卡多、他們就賺更多;景氣差、我們省錢、他們也賺得少。
所以當大盤好的時候,他們會漲得更高,就像前十年一樣;當大盤慘的時候,他們會跌得更慘。就像美國運通在金融海嘯的表現(因為那時候Visa和Mastercard才剛上市)那樣:

或者像2020年3月的新冠疫情股災、和最近的烏俄戰爭這樣。
但沒關係,我們可以用「創52周新高買進、週線跌破季線(嫌季線太短的話可以用年線)賣出」的方式,來抓住大漲、避開大跌。
延伸閱讀 – 我目前對股市的想法:
以下這篇文章,我整理了目前對股市的想法、以及可以考慮的股票給大家參考:
Podcast:
如果你懶得看字、覺得用聽的更方便,下面是我的Podcast,內容絕大部份取材自部落格和粉絲頁:
6 留言
xyz軟體王
2016 年 9 月 26 日 於 上午 10:18謝謝分享!....
蘇百舜
2016 年 12 月 18 日 於 上午 9:14謝謝您的支持:)
Neil
2016 年 12 月 16 日 於 上午 4:42讚!寫得很好 謝謝
蘇百舜
2016 年 12 月 18 日 於 上午 9:14謝謝您的稱讚:)
Andrew
2023 年 2 月 6 日 於 下午 5:09謝謝分享,好厲害的分析阿
[email protected]
2023 年 2 月 7 日 於 下午 4:21感謝稱讚: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