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交易是什麼?有什麼好處或缺點?要怎麼使用?

順勢交易是什麼?有什麼好處或缺點?要怎麼使用?

投資策略相關

順勢交易(Trend Following)跟一般的投資概念不太一樣,但它非常簡單又有效,只是有點違反常理。這篇文章,我會討論我認識的順勢交易以及進出場方式和它的資金管理哲學。而大多數人習慣做多(也就是趁上漲時賺錢),因此這篇文章也以做多的順勢交易為主。

順勢交易 – 不買低賣高,而是在上漲時進場

我們習慣買低賣高,因為那最直覺、最生活化。賣場打折或者百貨公司週年慶時人總是特別多,因為大家喜歡搶便宜。所以就會把這種習慣帶到投資裡。很多人喜歡用各種方法判斷股價便宜還是貴,本益比就是大家常用的數字(延伸閱讀:本益比(P/E Ratio)是什麼?要用本益比之前,得先確認哪兩件事情?)。

問題是,便宜的股票不見得是便宜,更可能是公司有問題。如果沒詳加研究就進場,可能會賠大錢。如果你沒太多時間心力摸透一間公司,「順勢交易」就是個好方法。

順勢交易的名言是「截斷虧損,讓利潤向前奔跑」。如果我們幸運買到一檔飆股,那就希望抱好抱滿。像Netflix之前飆漲時那樣:

「順勢交易」既然是「順著趨勢走」,那就要等趨勢發動才進場,所以進場價位會比傳統的逢低買進高,這是缺點。但相對的,「順勢交易」是「只要趨勢還在就不用賣」,因此也不用考慮股價貴還是便宜,只要還在上漲,就抱著就好。

順勢交易 – 如果沒上漲反而下跌,那就賣掉停損。有益心理健康

這也是順勢交易跟大多數人投資方式不同的地方。大多數人賺了一點錢就跑,賠錢卻說套牢、擺著不理,這樣長久下來,賺錢只會小賺,不小心長抱一檔變壁紙的股票卻會大賠;順勢交易卻反過來,賺了錢繼續抱著(甚至還加碼買進),賠錢就趕緊停損閃人。這樣一來,賠錢只會小賠,賺錢卻有機會大賺。

而且,這對心理健康也有好處。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巴菲特,資產暴跌30、40%還能無動於衷、繼續逢低買進。如果用「逢低買進」的做法,越跌越買,當碰到金融海嘯或者2022年那種股災時,那可能心理壓力會不小,可能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如果用順勢交易的做法:「只在股價上漲時買進,不漲反跌時停損」,那碰到股災時頂多小賠一點錢,大部份時間都是空手看戲,沒有心理壓力。(更何況,順勢交易也可以反著做,所以下跌時也有機會賺錢。但這就不是本文的討論範圍了…..)

心裡沒壓力,投資才可長可久。畢竟股市每天都開門,遲早都有賺錢的機會。但如果搞得壓力太大,那可能就連本業都顧不了,更不用說投資了。

以下是我整理的「順勢交易」和一般逢低買進哲學的比較表

特性優點缺點
順勢交易漲勢發動才進場,逐漸上漲才加碼,趨勢一消失就停損*只要趨勢還在就不賣,就算股價看來很貴也一樣,因此有機會一賺賺好幾倍
*相較傳統的逢低買進,需要瞭解的基本面深度較少。
*因為停損較緊,心理壓力較少。
*因為要等待趨勢發動,進場價位較高。
逢低買進越跌越買,除非發現判斷錯誤不然不停損。*持有成本可能極低,能賺到「低點 ->趨勢發動前」的那一段*為了預防買到爛公司,必須要花時間心力再三研究。
*買進後不知道何時才會上漲,要能承擔心理壓力。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想「那要如何判斷趨勢發動呢?」這有很多方法…

判斷趨勢的方法舉例:漲破高檔盤整或者均線黃金交叉

判斷趨勢發動的方法非常多,這邊只能舉例。像是「漲破高檔盤整」,像下圖的卡特彼勒(股票代號:CAT)就在2023年初漲破了高檔盤整:

這就能考慮進場。進場之後,如果不幸的立刻虧損,可以考慮設定10%停損;如果順利獲利,可以一路抱到跌破季線(紅色那一條)為止,擔心會被波動洗出場的話也可以考慮「週線跌破季線」出場。或者是在前波低點買進,跌破前波低點賣出,掌握股價的多頭趨勢。

或許有人覺得「要等到漲破高檔盤整等很久欸!這樣前面那段不都賺不到了?」的確,所以也有人用「週線季線黃金交叉進場」的方式,這樣就會早一點進場:

但是,訊號越敏感(意思是越容易被觸發)就越可能賠錢。像上圖的前面也有好幾次「週線季線黃金交叉」,如果前面都進場了,就會經歷一段虧損:

以上這只是進場方式的簡單舉例,像我會習慣搭配產業和基本分析,研究公司到一定程度,再配合這些訊號進出場,提升準確度;或者也可以參考「超級績效」作者的進場方式。

遺憾的是,世上沒有100%準確的判斷方式,再精密的訊號都有可能出錯,為了更能大賺小賠,除了停損之外,也可以搭配順勢交易獨特的加碼方式…

順勢交易,越漲越加碼

這也非常反直覺。我們習慣越便宜買越多,但順勢交易卻是越漲越買。就像前面提到的,沒有100%準確的判斷方式,每種方式都可能出錯,所以當訊號出現時,我們可以先用小部份資金進場(比方說一開始用總資金的10%,如果逐漸上漲,再漸漸加碼到總資金的50%),等到真的賺錢時再加碼。假設我有5,000塊,試單金額先拿總資金的10%,也就是500塊,整個過程就會像下圖這樣:

如果我一開始就賠,那也只賠50塊,佔總資金(也就是5,000塊)的1%,不痛不癢;如果我對了,這筆交易漲到第一次加碼,那加碼後停損的話只賠2.5塊。

如果這筆交易後續的趨勢很大、我可以一直加碼加上去,就能不斷放大獲利金額,直到趨勢消失為止。

圖中的「獲利10%加碼、虧損5%停損」都只是舉例,實務上可以依照不同股票的波動程度和自己的心臟大小再微調。可以在突破時加碼、也可以在回檔時加碼,依自己喜好調整就好。這張圖只是想表達順勢加碼的精神。

如果你對這種「一不對就停損」和「越漲越加碼」的概念很鬼打牆,那很正常。因為這非常違反大多數人的投資方式。可是,這卻很像我們開公司的資金管理哲學…

順勢交易的資金管理哲學 – 用管員工的角度來看待持股

某個角度來說,投資跟開公司很像。都是用錢買了一堆東西,希望能賺錢。開公司是買了廠房、機具、請員工等等,然後將公司運作起來賺錢:

投資是買了股票、ETF、債券等一堆東西,希望能賺錢。

如果用這個角度,那虧損的股票,就像是拿錢不做事的員工,因為都讓錢變少,那當然要開除他,也就是停損他。

賺錢的股票,就像是努力工作的員工,當然要幫他加薪、給他獎金、升他官,希望他能幫公司賺更多錢!也就是加碼這檔股票。

你說,可是有些股票只是還沒漲啊!這麼急著停損,未來上漲怎麼辦?這就要看你對這間公司有多熟悉了。

NBA 有很多很棒的例子,像現在的超級巨星Steph Curry,他剛出道時深受腳踝受傷之苦,動不動就扭傷腳踝下場,被球迷譏笑是玻璃腳踝。可是,勇士隊沒有放棄他,仍持續給他機會、給他薪資和合約,最後Curry終成一代超巨,甚至扭轉了NBA球風。這,就是勇士隊管理層的慧眼,他們看到了Curry的價值,持續投資,最後帶來龐大的利潤。就像你因為瞭解一間公司,持續加碼投資、逢低買進一樣

另一個例子是林書豪豪哥,豪哥在尼克隊打出林來瘋之前,流落各隊當浪人,這段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打出林來瘋之後,當初淘汰他的各隊經理和總教練都被拿出來檢討,其中也包括勇士隊。但,對這些球隊們來說,淘汰豪哥就叫做「停損」。很明顯的,勇士隊管理層沒看出豪哥的價值,如果勇士隊知道他後來能打出林來瘋,我想一定也是持續投資、持續跟他簽約。但當時豪哥也沒什麼表現,停損他沒什麼問題。這就像某支好股票跌到停損點我們停損出場一樣,賠了就是賠了

那你說,看錯怎麼辦?如果停損的股票又上漲了怎麼辦?再買回來就是了。像豪哥打出林來瘋後身價大漲,更多球隊搶著要,最後也談到更大的合約。這就像我停損的股票後來漲上去、我追價買回來一樣

那你說,如果加碼後又跌了呢?那再賣掉就好。豪哥打出林來瘋身價大漲後,卻不幸受了大傷,表現一落千丈,後來被NBA淘汰、乏人問津。這就像漲上去加碼的股票卻不如預期一樣,依然要賣掉

所以,雖然順勢交易的資金管理哲學很違反傳統的投資概念,但如果你用開公司(或者管球隊)的角度來看他,就很好理解了。

那股價為何會有趨勢呢?因為…

股價會有趨勢的原因:強者恆強

我用運動賭博來解釋。

運動賭博也有類似「順勢交易」的概念,也就是「押寶在常勝軍上」。人家能常勝是有道理的,可能是練會了難以破解的戰術(像Stephan Curry的超長距離三分),又或者有「喬丹時代公牛隊」的黃金陣容。總之不管為什麼,他們就是能贏球。

所以,如果找出最近勝率最高的球隊,持續買它贏,再搭配資金管理(沒錯!賭博也要資金管理),這樣也有機會大賺小賠。

說回美股。美股的股價會有趨勢,是因為美國是個大市場,天花板很高。比方說一間美國的小公司,好不容易熬出頭、稱霸了幾個州。接下來,它會想辦法在美國其他州繼續擴張規模,等到美國市場吃完後,再去英國、加拿大等文化語言與美國相近的地方繼續開疆闢土。

如果這間小公司的產品很棒、公司很有競爭力,它的股價就會隨著規模擴張一漲再漲,漲到它的成長率衰退為止(延伸閱讀:成長股是什麼?成長股要看哪些數據?判斷成長股股價貴還是便宜,要參考這兩個指標…)。

此時,它的股價可能會呈現明確的趨勢,可能是斜斜一條斜線一路往上,像前面提到的Netflix那樣。

那如果沒有飆股怎麼辦?沒關係,還可以搭配「配對交易」….

沒有飆股的話該怎麼找出趨勢?可參考配對交易。

如果沒有飆股,也可以搭配「配對交易」。比方說,有些股票相對於S&P500的趨勢依然很明顯,像星巴克:

2022下半年開始,星巴克相對於S&P500的趨勢非常明顯。此時,我們就能夠「一半資金買星巴克、一半資金放空S&P500」,再搭配順勢交易的概念,越漲越加碼,然後當趨勢反轉時停損。

(延伸閱讀:大盤多空不明時的投資技巧 – 配對交易(或稱價差交易)解析

結論就是:善用順勢交易,可以更簡單的大賺小賠、增加複利

投資就是要讓錢賺錢、要有複利。順勢交易的「截斷虧損、讓趨勢向前奔跑」的概念,有機會讓我們賺多賠少,產生複利的效果。

Podcast:

如果你懶得看字、覺得用聽的更方便,下面是我的Podcast,內容絕大部份取材自部落格和粉絲頁:

Apple PodcastSpotify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