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是什麼?跟債券ETF、債券基金有何不同?升降息真會影響價格嗎?買債券有什麼專有名詞?要注意哪些事情?

債券是什麼?跟債券ETF、債券基金有何不同?升降息真會影響價格嗎?買債券有什麼專有名詞?要注意哪些事情?

美股入門

2022年,美國公債、公司債跌出了甜甜價,許多金融機構開始推銷債券(一方面也是因為股票一直跌)。但是大家做股票做習慣了,對債券(Bond)反而陌生。這篇文章,我會講解 債券 是 什麼,以及債券 怎麼 買等注意事項,也會幫大家比較債券、債券ETF及債券型基金的差異。

債券,就是法人發行的借據

人跟人之間借錢要開借據,上面會標明「借多少錢、利息算多少、什麼時候還」等資訊。而債券,則是法人發行的借據。這邊的法人是指各國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公司行號等等。所以債券也跟借據一樣,會標明「借多少錢」、「利率多少(也就是票面利息)」、「什麼時候還(也就是到期日)」等資訊。

也因為債券是法人發行的借據,所以,它有個超大的好處….

投資債券的好處:只要發行方不倒債,收益就100%保證(不計匯率)

這是債券最誘人的地方 :只要發行方不倒債,收益就100%保證。

倒債,通常是公司最後的選擇。你想想,如果我今天去跟朋友借錢,年息5%,朋友看在多年交情份上借了我,結果我卻倒債不還了。之後如果我還想再跟朋友借錢(先別說朋友會生氣的問題),就得拉高年息才行。

公司也是,公司如果倒債不還,那以後要籌錢就要付更高的成本,因為它信用不好。所以,倒債通常是公司最後的選擇。

但100%的收益保證也就代表它收益有上限,這也是跟股票最大的不同….

持有債券獲利有限但虧損也有限,持有股票獲利無限但也可能歸零

如果我今天想開居酒屋錢卻不夠,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到處跟人借錢,一個是請別人投資我當股東。跟別人借錢,還錢的壓力在我身上,不管居酒屋生意如何,就算居酒屋生意後來失敗了,也得把廚房的設備、桌椅等東西賣一賣,還給債主們;

持有公司債也是這樣,如果公司破產清算了,債主們也可能拿回部份本金。

但如果是請別人投資我,我就沒有還錢的壓力了。居酒屋生意好壞都是所有股東一起承擔,生意好,大家一起分紅;生意差,大家一起賠錢。

這樣聽來投資債券好像不錯?不一定。如果我是商業天才呢?如果我能把居酒屋變成國際連鎖店、每家店都大排長龍呢?這樣的話,借我錢的人就只能拿回當初那些錢;當我股東的人卻能共享榮耀、一起吃好穿好。

下面,就是投資債券跟投資股票的優缺點:

投資債券投資股票
優點只要發行方不倒債,獲利就100%保證;就算發行方破產也能多少拿回些錢獲利潛力無限,如果我能當特斯拉的早期股東,那可能獲利100倍
缺點獲利有限。如果我早期是借錢給特斯拉、而不是當它股東,那特斯拉不管發展多好我都只能拿回本金和利息。如果今天不是投資到特斯拉而是鳥公司,那公司破產我的投資也變壁紙。
配息債息是公司成本的一部份,只要公司不違約,配息也是保證收入。股息是公司獲利的一部份,如果公司獲利不好,可以不發股息。
百舜整理

也因為債券跟股票大不相同,債息也跟我們習慣的股息不太一樣…

債息vs. 股息:債息有保障,股息沒有

債息(也就是債券的配息)是公司經營的成本,畢竟借了錢就是要還,所以計算獲利時,得先扣掉債主們的債息,剩下的才是獲利

股息,是獲利的一部份。沒有任何一間公司敢保證配多少股息。所有有良好股息配息紀錄的公司,都只是紀錄好而已,哪天萬一它本業出問題,那它可以不配股息,頂多被股東們罵、股價下跌,不會怎樣;

債息卻不是,如果公司該付債息時不付錢,就是信用有瑕疵,之後再發債就得用更高的利息來吸引人了

而前面說債券就是法人發行的借據,但債券跟一般借據有個很大的不同:債券可以買賣,借據不行。

這就讓債券有了許多變化….

債券的報酬率,除了票面利率外還要看殖利率

因為債券到期,公司都會還你100塊。這邊的100塊是指「每單位100塊」,你買10個單位,它到期就還你1000塊,買100個單位,到期就還10,000塊。

債券只要發行方不倒債,到期都會還你每單位100塊,但卻不一定賣你一百塊(也就是不一定用100塊發行債券)。也就是說,你可能借它90塊,到期對方還你100塊;也可能你借它105塊,到期對方還你100塊。

你說,借105塊怎麼可以只還100塊!?嗯,但對方可能跟你借三年、給你年息5%啊,如果你借它105塊,對方每年付你5塊錢利息、持續付三年,總共利息付給你15塊,到期又還你100塊,那你不是還賺了10塊錢?

就因為債券可以買賣,所以就有了「殖利率(yield)」。這是把資本利差(資本利得或者資本利損)和票面利息整合起來計算後的年化複利報酬率

票面利率代表每年現金流,殖利率才算進資本利得

之前有朋友問我:2022年債券跌這麼多,美國公債殖利率都有4.45%。那如果我有3,000萬,我全部買美國公債的話不就每年賺130萬?也太好了吧!

這是錯的。像美國公債雖然殖利率在2022年有到4.45%,但它的票面利率只有2%或者3%。所以在到期之前,每年只能領2~3%的配息,離想像中的「每年賺130萬」差很遠,頂多每年領60~90萬。所以,如果看著殖利率想要all in 然後爽爽領配息,這是完全劃錯重點在持有債券期間,其實只能領到2%的年配息,要等到債券到期(或者賣掉),才能領剩下的資本利得收益!這要特別留意。

當然,美國倒債的機率非常非常低。只是當規劃退休生活、或者未來現金流時,要參考的絕對是票面利率,剩下的資本利得只能在賣掉或者到期時算入。

而講到票面利率,就要解釋「面額」和「票面利息」….

債券面額是「到期能拿回來的錢」,而不是「總共付出去的錢」

債券有個名詞叫「面額」,是指「到期能拿回來的錢」,這跟「總共付出去的錢」不同。

前面提過,債券到期每單位都還你100塊,但你可能需要付出110塊。如果我花11,000美金,買10,000塊的債券,那「面額 = 10,000」,「總共付出去的錢 = 11,000」。

這11,000可能是含了手續費的報價,也可能含了前手息(後面名詞解釋列表裡面有),總之,你付出11,000,不代表能拿回11,000。能拿回多少要看「面額」。這也牽扯到票面利息….

債券的配息 = 票面利率 x 面額,跟「總共付出去的錢」無關

回到前一段的例子,如果我花11,000美金,買10,000塊的債券,票面利率5%,那每年能領到的利息是「5% x 10,000 = 500」,而不是「5% x 11,000 = 550」,這要特別留意,別錯估了每年能收到的利息。

另外,要購買債券時重要的不是手續費,而是報價….

挑債券,重點不是手續費,而是報價

很多人會在意手續費,但買債券時手續費不是重點,而是含進手續費後的報價。比方說,同樣一檔債券,A券商報價96塊,內含手續費2%;B銀行報價97塊,內含手續費1%,那當然是A券商划算(如果對方手續費都外加不內含,那可以請對方算好內含手續費後的報價給你,客戶最大嘛)。

為什麼不同機構的債券報價會不同、股票卻不會呢?債券跟股票不一樣,股票有集中交易所(像台灣就是台灣證交所),買賣股票都是透過證交所,價格一致;債券卻沒有,大多債券是雙方談好價格就成交了,有點像房地產

為什麼債券價格大部份還是用談的、沒有集中交易所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債券的流動性低。而債券為什麼流動性低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債券種類太多,而且大部份債券持有人又喜歡抱到到期,不像股票一樣喜歡買低賣高。

一家公司頂多發行兩三種股票,卻可能發行十幾種債券,各有不同的到期日、不同的擔保順位、不同的配息等規格。不同規格的債券不能互相買賣,債券種類又太多,所以交易同一種規格債券的人要比交易同一種股票的人少。

再加上剛剛講的「債券持有人喜歡抱到到期、不愛買來賣去」,也就讓債券的流動性比股票低很多了。所以債券的價格是用談的,不像股票一樣是用公開搓合搓出來。

既然價格是用談的,那就會牽扯到很多因素,像是買的規模。這跟買魚買菜差不多,中盤商買菜跟我去買菜成本就是有差。所以,大型金融機構拿債券一般來說比較划算(人家一買買一百億,總比買十億的划算吧?)

但是大型機構加上信託保管費後就不見得便宜了。這就牽扯到各家機構報價規則的不同。有的券商報價只含手續費,沒有含交易室成本等雜費,所以它可能手續費看起來高,但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所有雜費;

有的銀行報價內含了交易室成本、信託保管費等雜費(銀行買債券是透過信託架構,大多需要收信託保管費),等於是還沒收手續費就已經收了一堆雜費,這都會牽扯到報價的高低;

總之,買債券時要貨比三家很正常,但要比的不是手續費,而是含進手續費的報價,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成本喔

而債券與股票非常不同的撮和方式,也常造成誤解….

買債券,網站上看到價格碰到了不一定會成交

常有朋友問:「我掛90塊想買債券,在網站上看到價格明明有碰到,為什麼我就沒有買到呢?」這就是因為前一段說的「債券交易過程有點像房地產。

股票是「集中市場交易」,股票交易所把所有買價賣價集中在一起,然後把最新的成交價公開給大家;債券不是,它沒有統一的成交價,就像房產一樣用談的。就算同樣一棟大樓、同樣格局的房子,樓下用80萬一坪成交,樓上屋主堅持要90萬你也拿他沒辦法。

債券也是,不管是Bloomberg或者外國網站上看報價,它報的也只是其中一筆交易(可能是最大的那筆)的報價,不是所有交易的報價。可能最大一筆交易成交在90塊,但第二大的成交在92塊、第三大的成交在94塊。而你的掛單可能被放到第三大的那筆,就沒有成交了。這也導致了債券的流動性不像股票那麼好。

而因為「債券流動性不好」,所以更要選擇大公司的債券…

債券價格因為流動性差,發生意外價格會跳空下跌。買公司債請務必挑選大公司、好公司

前幾年景氣好、利率低的時候,有人喜歡高收益債(也就是評價差、利息好的公司債)。他們心想,每年穩穩的十幾%利息可以領,不好嗎?公司的現金流量看起來也沒多大問題啊?

然後,2020新冠疫情來了,許多高收益債直接掉50%。為什麼會如此?又是因為「債券流動性不好」的關係。如果你習慣做股票,就想像一檔成交量超級低的小股票然後出意外吧,就差不多是那種情景。

所以,為了避免中槍、原本期望的穩健報酬一夜變成惡夢,最好還是挑選大公司、評等好的債券為主。那,什麼叫「評等好」的公司呢?

用信用評等挑出好公司

「信用評等(Rating)」代表一檔債券的違約機率。當一間公司越不可能違約,信評就越高;越容易違約,信評就越低

(延伸閱讀:<美債入門> 公司債信用評等簡介,以及標普、穆迪各評等30多年來的違約機率統計(內附違約機率表)

但有一好就沒兩好,通常信評越好的債券票面利率就越低。債券利息是發債公司吸引資金的成本,當它信用越好,就越能省利息;當它信用越差,就要付出更多利息才能吸引人借錢。

下圖是三大信評公司 – 穆迪、標準普爾、惠譽 – 的信評一覽表,越上面的評等(像是Aaa)越高:

(延伸閱讀:<美股分析> 信評和指數都是它的印鈔機。全美三大信評公司、S&P500的編製者 – 標準 普爾 S&P Global。

資料來源:Pimco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檔債券價格很好、發行公司卻沒聽過,信用評等就很好用啦。建議大家還是買信評A以上的債券比較穩當。

公司債價格主要受經濟好壞影響,升降息是次要。如果未來降息時經濟出狀況,公司債依然會大跌。

2022年通膨嚴重,聯準會狂升息,債券(包括美國公債)都狂跌。很多理專或營業員就說「等到聯準會降息時債券價格就會上漲」,這不完全正確,因為,公司債價格受到經濟的影響更大。

下圖是美國聯邦基準利率(Fed Fund Rate)跟AAA級和BBB級公司債殖利率的歷史曲線圖,紅色是聯邦基準利率,紫色是AAA級公司債,深藍色是BBB級公司債,灰色區塊則是經濟衰退時期。

資料來源:FRED

而因為這是殖利率,所以,當殖利率上漲時代表價格下跌(因為債券變便宜,資本利得就變高,殖利率就上漲了),殖利率下跌代表債券變貴(資本利得變少,殖利率就跌了)。

(上面這段話有點繞口我知道,但債券就是這樣….)

你會發現,2015~2018年時聯準會持續升息,但債券價格不太動;而當金融海嘯及新冠肺炎那種經濟衰退時,就算聯準會狂降息,債券價格依然狂跌。所以,升降息跟債券價格不是「升息債券就跌、降息債券就漲」的必然關係,升降息的確會影響債券價格,但經濟好壞影響得更大。

(延伸閱讀: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等銀行怎麼賺錢?如何用美國大銀行股的財報數據簡單觀察美國經濟?

為什麼大家說升降息會影響債券價格呢?

因為,許多機構法人會跟銀行借錢買債券,比方說用利息1%跟銀行貸款,然後買配息3%的蘋果公司債,這樣就賺到2%的利差。你說2%利差有什麼好賺的?但這些法人們的資金數以億計,就算只有2%也很多錢。這,就叫「利差交易(Carry Trade)」

當聯準會升息,原本跟銀行貸款的1%利息變成2%,蘋果公司債還是配3%,利差就只剩1%了。這時候,法人們就會紛紛賣債券去還銀行錢,債券價格就下跌;而當聯準會降息,跟銀行貸款的利息1%變成0.5%,蘋果公司債還是配3%,利差就變成2.5%,就有更多法人去借錢買頻果公司債,債券價格就上漲。

以上都很好,但要有個前提:經濟沒出問題

經濟有問題,發債的公司可能倒債,誰還在乎利差啊?利差多大我都不要。此時法人們紛紛拋售債券,公司債價格會大跌,聯準會瘋狂降息也沒用了。而且,債券信用評等越差(代表越容易倒債),受經濟影響越大:

圖中最上面那條線,是CCC以及評等以下的高收益債,可以看到,當灰色區塊出現時,它殖利率爆噴的更明顯(也就是價格狂跌)。

所以,如果未來降息但經濟有狀況時,公司債可能會大跌。這時候還是可以考慮些好公司的公司債(像是蘋果),評等差的公司債就免了。

(延伸閱讀:<美股分析> 高特利 / 奧馳亞Altria(MO.US)股價 適合存股嗎?公司債可以買嗎?這是我的想法…

TLAC是什麼?是「危機時會變成股票或消失的債券」,通常殖利率比較好,但風險也較高

有的金融債(就是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評等好、但殖利率也很好,可能因為它是TLAC債券。很多金融債都有TLAC,TLAC的全名是「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中文翻作「具損失吸收能力」。

TLAC 債券跟大多數公司債不同,大多數公司債,只要公司不違約,到期可說是保證收益(不計匯差)。可是TLAC 債券在重大危機發生時(比方說金融機構賠太多錢),這些債券會被轉成股票、或者直接註銷也就是欠的債不算數啦。

你說,怎麼可以這樣!?但公司也沒騙人,公開說明書裡都會寫得很清楚,這檔債券有TLAC功能,而通常這些TLAC債券的報酬率也會好一些。

那,TLAC 債券可以買嗎?我是建議不要啦,買債券要的就是安穩、就是要穩穩領配息,要買這種報酬稍微好一點、但是發生事情時可能會變成股票或者消失的債券,那倒不如去做股票好了,股票停損很方便,債券要停損很麻煩(因為流動性差)。

所以,當你看到一家知名金融機構(比方摩根大通),公司債的殖利率卻很好,不妨問問銷售人員這是不是有TLAC屬性。如果有的話,我建議你最好換一檔債券吧。

債券專有名詞整理

以下我整理了買賣債券常看到的專有名詞給各位參考:

名詞解釋
發行人就是跟你借錢的那家公司
到期日這張借據何時會到期,也就是對方何時會還你錢
面額到期會還你多少錢。注意,
票息(又稱票面利率)就是當你持有債券期間會領到的配息。要注意的是,它分母是100塊,因此如果你買了100個單位,每單位成本是110塊,花了110,000,票息5%。你領到的利息是500塊,不是550塊。
殖利率(YTM)就是算進資本利得(或者資本虧損)後的年化複利報酬率。要注意的是,如果殖利率5%,票息只有2%的話,持有債券期間仍只會領到2%的年息,剩下的資本利得要等賣出或到期才拿得到。
發行人可否提前買回有的債券會附帶這個條件(或稱作提前call回)。比方說,如果以後利率降得很低,發行人現在的債券票面利率卻很高,那它可能覺得不划算,就會提前買回債券,也就是還沒到期就把錢還你。這個日期通常都會寫在公開說明書裡,發行人可以提前買回,也可以不提前買回。
下一提前買回殖利率邏輯跟「到期殖利率」一樣,只是現在的殖利率改為到下一提前買回日。
償債順位就是萬一公司破產時你拿錢的順位,順位越前面越早拿到錢,順位越後面就是別人拿完了才換你。通常順位越後面,票面利率越高。
前手息債券配息通常是每季或者每半年一次,如果債券是每半年配一次,我卻在10月才買,那12月時公司一次配給我7~12月的利息不就很不公平?所以我需要先付7~10月的利息錢給之前持有債券的人,這就叫「前手息」。
投資等級債評等較高的公司債,以S&P來說,就是評等在BBB以上的公司債
高收益債評等較差的公司債,風險高、利率也高。但發生事情很難逃,個人投資者可以考慮買高收益債ETF、高收益債基金,但不建議直接買高收益公司債債券
資料來源:百舜整理

債券vs. 債券型ETFvs.債券型基金

接下來,是許多人的疑惑。到底買債券跟債券型ETF有什麼差?跟債券型基金呢?其實最大的差異就是債券有「只要發行方不倒債,到期就保證收益」,債券ETF和債券型基金卻沒有。你如果在高點買了債券ETF,可沒有人能保證何時會漲回來。

有人說,債券ETF分散風險在一籃子債券,風險比單買一檔債券更低。的確,分散的風險一定比較低,但也犧牲了報酬率,像單買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很容易比美國公債ETF的殖利率還好。像我現在(2023年9月8日)查詢的「4.94年到期的美國公債」,殖利率是4.08%(已含手續費);同樣一天,iShares的3~7年公債ETF(股票代號:IEI)殖利率是2.1%。所以,分散和流動性是ETF的優點,報酬率可能較差卻是ETF的缺點。

那哪個比較好?我的想法是,如果30,000美金對你不是什麼問題、對發債公司又有把握的話,就買債券吧!債券有「到期保證收益」,只要選擇信評好的公司,就算不小心買高了、套牢了也不用擔心,放到到期就好;債券ETF和債券型基金卻沒有這個優點;債券ETF和債券型基金雖然有分散風險的好處,但報酬率同時也被犧牲了一些。所以,如果你對某間公司有把握,不妨直接買債券。像我對蘋果、Google很有信心,那直接買蘋果、Google發行的公司債就好。

以下是我整理的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債券債券ETF債券型基金
報價需要詢價,各機構報價不同盤中即時價格沒有即時報價,須等隔日計算淨值後才知道成交價格
投資門檻高(動輒10,000~30,000美金)
內扣費用無(但有的銀行會另外收信託保管費)
配息繳稅美國政府不課稅,台灣政府會算入海外所得美國政府要課30%配息稅
(台灣投信發行的債券ETF不用)
美國政府不課稅,台灣政府會算入海外所得
優點只要發行方不倒債,到期就保證收益(不計匯率)買賣反應迅速,內扣費用低;如果經理人厲害的話,可能績效比債券ETF好;配息不課稅
缺點投資門檻高沒有到期保證收益沒有到期保證收益;成交當下無法知道價格;內扣費用比ETF高。
資料來源:百舜整理

延伸閱讀 – 我目前對股市的想法:

以下這篇文章,我整理了目前對股市的想法、以及可以考慮的股票給大家參考:

我目前對股市的想法,以及覺得有機會的股票

如果想更瞭解FCN,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FCN是什麼?可以買嗎?我覺得,要注意這些事情…

Podcast:

如果你懶得看字、覺得用聽的更方便,下面是我的Podcast,內容絕大部份取材自部落格和粉絲頁:

Apple PodcastSpotify

無留言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