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美股講座,
我都會講「為什麼要投資美股」。
大家都憑憑點頭、十分認同,
但當我私下問:「所以你要投資美股了嗎?」
卻會得到不好意思的笑容:
「再看看吧!我英文不好啦~」
嗯,這我完全能夠體會。
我也不是那種從小就英文很好的人,
(現在也沒很好,可以溝通而已)
頂多就是考試不差的程度,
也未曾在英語國家留學、生活過,
剛開始投資美股時,甚至連英文財報都看不懂。
但現在我卻得電訪美國公司、
看英文報告時常忘了自己在看英文。
回頭想來,這轉變真是不小。
因為有這樣的經歷和轉變,
讓我覺得自己的心路歷程或許能幫到一些人,
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這之中最關鍵、
又最能複製的方法是什麼呢?我覺得是…
去英語國家自助旅行!
如果說在學校學英文,是看書學游泳的話,
那去英語國家自助旅行,
就是跳進游泳池直接來了。
我是2013年去美國旅行的。
(就是去看巴菲特股東會那次,股東會遊記請看此)
那次旅行,永遠扭轉了我對英文的感覺。
原本英文對我來說就是個考試科目,
每次要用英文時,
我都糾結著文法、發音、字彙等細節,
一個沒弄對就很懊惱。
因為我想要「答對」,因為這樣才能夠得分,
因為我從小都是這樣被訓練的。
但當我進入一個全英語的環境中,
而且只能用英語跟四周互動時,
使用語言的本能就被打開了。
我重新感受到「英語只不過是種語言,是個溝通工具」,
而不是某項要完成的任務。
當放下「要完成任務」的緊繃感後,
大腦就會開始慢慢的「用英文思考」,
而不是兩段式的「用中文思考,再在腦中轉成英文」。
而且,這種體驗式學習的成果是很容易重新喚起的,
就像游泳和騎腳踏車一樣,不管停止多久,
花時間練習一下就會回來。
所以,不用擔心回台灣後英文能力就消失不見,
只要開始體會到「用英文思考和溝通」的感覺,
那它就永遠跟著你了。
(而且自助旅行兩三週花費大約十萬,
效果還比坊間許多同價位的英文課程好!
還能有許多精彩的回憶!我覺得非常值得!)
然而,
如果您英文真的不行,又擔心安全的話,
不妨邀請一位英文不錯的朋友同行,
然後盡量請他閉嘴,由您來進行溝通,
直到您無法應付時再由他上場。
再來,我在旅行時還有個重要的認知…
英文聽不懂沒關係,中文我們也常聽不懂…
我在美國有位ABC表弟,
那次去美國,他大手筆招待米其林餐廳。
侍者解說菜單時我幾乎完全聽不懂。
我當時很驚訝,心想「原來自己英文這麼差啊….」,
就跟他說:
「我剛剛一個字都聽不懂欸,你們在說些什麼啊?」
沒想到他回答:
「其實我也都聽不懂啊,
那都是些食材、佐料和烹飪法的名字,
誰知道那麼多細節?
我就叫他點幾道最有名的就好了。」
我恍然大悟。
其實,平常用中文時也常聽不懂或看不懂,
(比方說聽周杰倫唱歌….)
只是我知道那是中文,所以完全不覺得怎樣;
但同樣的場景一換到英文,就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進而打擊到信心。
看英文報告也是。
以前會認為英文年報看不懂,
是由於我英文不夠好、單字量太少,
後來做專職研究後才發現,
中文的報告我也常看不懂!
因為都是專有名詞!
像看網路通訊的中文原理解釋時,
就會覺得:
「這每個字都是中文,但放在一起就完全不懂。」
當我意識到這件事之後,
以後又碰到外國人講英文而我聽不懂時,
就會禮貌的請他再講一次,
(就跟沒聽清楚朋友說的中文時一樣)
溝通也就沒問題啦~。
因此,我也逐漸明白了:
英文,慢慢培養就自然會變好
而相信會讀這篇文章的朋友,
(不然您就不會看這篇文章了對吧😂)
所以,可以慢慢學英文。
我們的國民教育中就有英文課,
生活中也時不時就有英文,
因此,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程度,
只是太少用了,不習慣而已。
奇妙的是,
當我們越來越習慣用英文時,
就會自然在生活中創造出使用英文的環境,
就算在台灣也是如此。
因為,
當我們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抗拒使用英文時,
碰到很多機會就會自然躲開。
以我自己為例,撇除工作不談,
我現在的泰拳教練就是黑人,
他會講一些中文,
但有時候單獨溝通和教學都是用英文,
課堂上也有許多洋人學生。
如果是以前的我,
絕對不敢找他當教練。
可能光看到他的膚色就會想:
「喔~英文我真的無法,還是找個台灣人吧!」
可是,因為我不再抗拒英文了
所以也不會由於擔憂英文而抗拒他,
反而因此在生活中創造了新的英文環境。
要如何「越來越習慣使用英文」呢?
我覺得要培養一個新習慣。
那要如何養成一個新習慣呢?
我個人的心得是…
不要做計畫,想到再做做看就好
漸漸的一想到新習慣就感到壓力,
然後逼自己邊抗拒邊按照計劃做,
或許您會覺得:
「但我想趕快弄好英文然後投資美股啊!」
那您可以參考我的著作 – 「美股買賣初學指引」,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