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美國公債、公司債跌出了甜甜價,許多金融機構開始推銷債券(一方面也是因為股票一直跌)。但是大家做股票做習慣了,對債券(Bond)反而陌生。
但如果你喜歡「買了就放著不管」,那債券就非常適合你。你完全可以挑個好公司的債券後買了就不管它,每年領錢就好。
這篇文章,我會講解債券的基本概念,以及跟債券有關的專有名詞的意思。最後,則會將所有債券相關的專有名詞整理成一張表,方便你閱讀。
Table of Contents
債券是什麼?就是法人發行的借據
人跟人之間借錢要開借據,上面會標明「借多少錢、利息算多少、什麼時候還」等資訊。而債券,則是法人發行的借據。這邊的法人是指各國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公司行號等等。所以美國公債,就是美國政府發行的借據;而美國公司債,則是美國公司發行的借據。另外還有美國市政債,就是美國州政府或者市政府發行的借據(美國地方政府要自己發債籌經費的,感覺很辛苦)
所以債券也跟借據一樣,會標明「借多少錢」、「利率多少(也就是票面利息)」、「什麼時候還(也就是到期日)」等資訊。
也因為債券是法人發行的借據,所以,它有個超大的好處….
投資債券的好處:只要發行方不倒債,收益就100%保證(不計匯率)。只要公司好,買了就不用管他了
這是債券最誘人的地方 :只要發行方不倒債,收益就100%保證。
倒債,是公司最後的選擇。你想想,如果我今天去跟朋友借錢,年息5%,朋友看在多年交情份上借了我,結果我卻倒債不還了。之後如果我還想再跟朋友借錢(先別說朋友會生氣的問題),就得拉高年息才行。
公司也是,公司如果倒債不還,那以後要籌錢就要付更高的成本,因為它信用不好。所以,倒債通常是公司最後的選擇。
也因此,當你挑中好公司的債券(比方說蘋果公司債)後,完全可以丟著不管。
買股票不行,股價會隨著經濟好壞而漲跌,就算是蘋果這種好公司也一樣。只要是買股票,你完全有可能買在高點,然後當經濟衰退時被套牢;債券卻不用擔心,就算經濟衰退,只要蘋果不倒債,你仍然可以高枕無憂,收益100%保證。
但100%的收益保證也就代表它收益有上限,這也是跟股票最大的不同….
投資債券獲利有限但虧損也有限,投資股票獲利無限但也可能歸零
如果我今天想開居酒屋錢卻不夠,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到處跟人借錢,一個是請別人投資我當股東。跟別人借錢,還錢的壓力在我身上,不管居酒屋生意如何,就算居酒屋生意失敗了,我也得把廚房的設備、桌椅等東西賣一賣,還給債主們;
投資公司債也是這樣,如果公司破產了,債主們也可能拿回部份本金。像2008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買雷曼兄弟發行的連動債的投資人是血本無歸,但買雷曼兄弟公司債的投資人卻可以拿回部份本金,因為雷曼兄弟後來賣掉名下的房地產等財產來還錢。
但如果是請別人投資我,我就沒有還錢的壓力了。居酒屋生意好壞都是所有股東一起承擔,生意好,大家一起分紅;生意差,大家一起賠錢。
這樣聽來投資債券好像不錯?不一定。如果我是商業天才呢?如果我能把居酒屋變成國際連鎖店、每家店都大排長龍呢?這樣的話,借我錢的人就只能拿回當初那些錢;當股東的人卻能共享榮耀、一起吃好穿好。
下面,就是投資債券跟投資股票的優缺點整理:
投資債券 | 投資股票 | |
優點 | 只要發行方不倒債,獲利就100%保證;就算發行方破產也能多少拿回些錢 | 獲利潛力無限,如果我能當特斯拉的早期股東,那可能獲利100倍 |
缺點 | 獲利有限。如果我早期是借錢給特斯拉、而不是當它股東,那特斯拉不管發展多好我都只能拿回本金和利息。 | 如果今天不是投資到特斯拉而是鳥公司,那公司破產我的股票也變壁紙。 |
配息 | 債息是公司成本的一部份,只要公司不違約,配息也是保證收入。 | 股息是公司獲利的一部份,如果公司獲利不好,可以不發股息。 |
也因為債券跟股票大不相同,債息也跟我們習慣的股息不太一樣…
債息vs. 股息:債息有保障,股息沒有
債息(也就是債券的配息)是公司經營的成本,畢竟借了錢就是要還,所以計算獲利時,得先扣掉債主們的債息,剩下的才是獲利,整個順序就如下圖:

(延伸閱讀:營收、銷貨淨額、營業利潤、毛利、淨利是什麼意思?毛利率、營業利潤率要怎麼解讀?這篇文章告訴你)
股息,是獲利的一部份。沒有任何一間公司敢保證配多少股息。所有配股息紀錄良好的公司,都只是紀錄好而已,哪天萬一它本業出問題,那它可以不配股息,頂多被股東們罵、股價下跌,不會怎樣;
債息卻不是,如果公司該付債息時不付錢,就是信用有瑕疵,之後再發債就得用更高的利息來吸引人了。
殖利率是什麼?票面利率僅代表每年現金流,殖利率才是你真正的報酬率
因為債券到期,公司都會還你100塊。這邊的100塊是指「每單位100塊」,你買10個單位,它到期就還你1000塊,買100個單位,到期就還10,000塊。
債券只要發行方不倒債,到期都會還你每單位100塊,但卻不一定賣你一百塊(也就是不一定用100塊發行債券)。也就是說,你可能借它90塊,到期對方還你100塊;也可能你借它105塊,到期對方還你100塊。
你說,借105塊怎麼可以只還100塊!?嗯,但對方可能跟你借三年、給你年息5%啊,如果你借它105塊,對方每年付你5塊錢利息、持續付三年,總共利息付給你15塊,到期又還你100塊,那你不是還賺了10塊錢?又或者,你可能用90塊買進債券,到期時公司還你100塊,那你也賺了10塊錢的價差(專有名詞叫做資本利得)。
所以,買債券的報酬率分成兩種:票面利率&殖利率(Yield)。票面利率就是每年會配給你的利息,殖利率則是算進買賣價差後折現到每年的年化複利報酬。
這兩個名詞間的區別千萬要搞清楚。之前有朋友問我:2022年債券跌這麼多,美國公債殖利率都有4.45%。那如果我有3,000萬,我全部買美國公債的話不就每年賺130萬?也太好了吧!
這是錯的。像美國公債雖然殖利率在2022年有到4.45%,但它的票面利率只有2%或者3%。所以在到期之前,每年只能領2~3%的配息,離想像中的「每年賺130萬」差很遠,頂多每年領60~90萬。所以,如果看著殖利率4.45%,以為買進後每年都能領到4.45%的獲利,這是錯的。在持有債券期間,其實只能領到2%的年配息,要等到債券到期(或者賣掉),才能領剩下的資本利得收益!這要特別留意。
當然,美國倒債的機率非常非常低。只是當規劃退休生活、或者未來現金流時,要參考的絕對是票面利率,剩下的資本利得只能在賣掉或者到期時算入。
再來,買債券時也要注意配息的金額計算。債券有個名詞叫「面額」,是指「到期能拿回來的錢」,不是「總共付出去的錢」。
前面提過,債券到期每單位都還你100塊,但你可能需要付出110塊。如果我花11,000美金,買10,000塊的債券,那「面額 = 10,000」,「總共付出去的錢 = 11,000」。
這11,000可能是含了手續費的報價,也可能含了前手息(後面名詞解釋列表裡面有),總之,你付出11,000,不代表能拿回11,000。能拿回多少要看「面額」。每年領到的配息也是依「面額」計算。
如果我花11,000美金,買10,000塊的債券,票面利率5%,那每年能領到的利息是「5% x 10,000 = 500」,而不是「5% x 11,000 = 550」,這要特別留意,別錯估了每年能收到的利息。
短天期、長天期債券是什麼?就是指到期期間的長短。
這也跟借據一樣,人家跟你借錢你總會要求一個還錢期限對吧?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五年。債券的「天期」就是相同的概念。短天期就是指「很快就到期」的債券,長天期債券則相反。通常短天期債券指的是「五年以內到期」的債券,長天期債券則是超過十年才到期的債券。那到期日在5~10年內的算什麼債券?是中期債券。這沒有明確的定義,短、中、長期的債券界定比較是約定俗成的概念,買債券時還是要注意到期日,選一個你感覺沒壓力的天期。
那短天期債券和長天期有什麼差異呢?
假如我今天跟你借錢,我說一個月後還,你可能會收我一點點利息就好了,反正一個月很快就到了。假如我說十年之後還呢?你就會猶豫了,說不定要收我昂貴的利息。因為十年很長,可能會發生很多很多事,你會怕我還不出錢。債券也是一樣,到期期間越短的短天期債券,殖利率越差;越長的長天期債券,殖利率越好。長天期債券的代價則是你得熬比較久才拿得回本金。
那,長天期債券好還是短天期好?各有好壞,到期日越近,風險越低,但報酬也越低;長天期債券,風險更高,報酬也更高。我自己會選擇五到七年的中期債券,可以兼顧風險和獲利。下面我整理成表格給你參考:
分類 | 定義 | 風險 | 潛在報酬 | 受利率變動影響 |
短天期債券 | 到期日五年之內 | 低 | 低 | 低 |
中天期債券 | 到期日五到十年 | 中 | 中 | 中 |
長天期債券 | 到期日十年以上 | 高 | 高 | 高 |
TLAC是什麼?是「危機時會變成股票或消失的債券」,通常殖利率比較好,但風險也較高
有的金融債(就是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評等好、但殖利率也很好,可能因為它是TLAC債券。很多金融債都有TLAC,TLAC的全名是「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中文翻作「具損失吸收能力」。
TLAC 債券跟大多數公司債不同,大多數公司債,只要公司不違約,到期可說是保證收益(不計匯差)。可是TLAC 債券在重大危機發生時(比方說金融機構賠太多錢),這些債券會被轉成股票、或者直接註銷也就是欠的債不算數啦。
你說,怎麼可以這樣!?但公司也沒騙人,公開說明書裡都會寫得很清楚,這檔債券有TLAC功能,而通常這些TLAC債券的報酬率也會好一些。
那,TLAC 債券可以買嗎?我是建議不要啦,買債券要的就是安穩、就是要穩穩領配息,要買這種報酬稍微好一點、但是發生事情時可能會變成股票或者消失的債券,那倒不如去做股票好了,股票停損很方便,債券要停損很麻煩(因為流動性差)。
所以,當你看到一家知名金融機構(比方摩根大通),公司債的殖利率卻很好,不妨問問銷售人員這是不是有TLAC屬性。如果有的話,我建議你最好換一檔債券吧。
債券專有名詞整理
以下我整理了買賣債券常看到的專有名詞給各位參考:
名詞 | 解釋 |
發行人 | 就是跟你借錢的那家公司 |
到期日 | 這張借據何時會到期,也就是對方何時會還你錢 |
面額 | 注意,不是「你付了多少錢」,而是「到期會還你多少錢(不計前手息)」。 |
票息(又稱票面利率) | 就是當你持有債券期間會領到的配息。要注意的是,它分母是100塊,因此如果你買了100個單位,每單位成本是110塊,花了110,000,票息5%。你領到的利息是500塊,不是550塊。 |
殖利率(YTM) | 就是算進資本利得(或者資本虧損)後的年化複利報酬率。要注意的是,如果殖利率5%,票息只有2%的話,持有債券期間仍只會領到2%的年息,剩下的資本利得要等賣出或到期才拿得到。 |
發行人可否提前買回 | 有的債券會附帶這個條件(或稱作提前call回)。比方說,如果以後利率降得很低,發行人現在的債券票面利率卻很高,那它可能覺得不划算,就會提前買回債券,也就是還沒到期就把錢還你。這個日期通常都會寫在公開說明書裡,發行人可以提前買回,也可以不提前買回。 |
下一提前買回殖利率 | 邏輯跟「到期殖利率」一樣,只是現在的殖利率改為到下一提前買回日。 |
償債順位 | 就是萬一公司破產時你拿錢的順位,順位越前面越早拿到錢,順位越後面就是別人拿完了才換你。通常順位越後面,票面利率越高。 |
前手息 | 債券配息通常是每季或者每半年一次,如果債券是每半年配一次,我卻在10月才買,那12月時公司一次配給我7~12月的利息不就很不公平?所以我需要先付7~10月的利息錢給之前持有債券的人,這就叫「前手息」。 |
投資等級債 | 評等較高的公司債,以S&P來說,就是評等在BBB以上的公司債 |
高收益債 | 評等較差的公司債,風險高、利率也高。但發生事情很難逃,個人投資者可以考慮買高收益債ETF、高收益債基金,但不建議直接買高收益公司債債券。 |
覺得自己做功課有點累嗎?歡迎參考我的課程 – 「投資新手指南」
我跟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合開了「投資新手指南」課程,專門針對投資新手。
課程中會一次講解理財以及所有投資商品的基本概念,也會帶你入門美股,歡迎參考。
看完了債券專有名詞,想知道如何開始嗎?請看這篇文章:
想知道債券價格的走勢圖怎麼查嗎?可以看這篇文章:
想瞭解更多固定配息類的金融商品嗎? 可以看這篇FCN的介紹:
歡迎免費訂閱我的美股觀察筆記
我知道,現在訊息已經太多,你不需要又一個人來幫你整理資訊,而我也無意這麼做。這份觀察筆記,會是我觀察近期股市表現後,再揉合各大媒體新聞、外資報告以及和法人同業交流後的心得。我會試圖找出資金輪動的軌跡,發掘下一波強勢股。每週一都會在本站發佈,免費分享
如果你想看看我的想法,歡迎在下方輸入你的email
🔔 免費訂閱百舜的美股觀察筆記
除此之外,當我在網站上發表新作品時,系統也會自動寄通知給你。這樣你就不會錯過我的最新內容啦。
Podcast:
如果你懶得看字、覺得用聽的更方便,下面是我的Podcast,內容絕大部份取材自部落格和粉絲頁:
本專欄和美國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合作,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歡迎點擊此盈透證券的官網連結
此內容由盈透證券的付費影響者(paid Influencer)提供。 影響者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受僱於盈透證券、與盈透證券合作或以其他方式附屬於盈透證券。 該內容代表影響者的觀點,不一定得到盈透證券的認同。 影響者的經驗可能不能代表其他客戶,且本內容中的任何內容都不能保證未來的表現或成功。
本文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盈透證券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或參與任何特定投資策略的推薦、促銷、要約或招攬要約。 投資涉及風險。 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定之前應獲得自己的獨立財務建議並了解與投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風險。 風險揭露聲明可在盈透證券網站上找到。
盈透證券是 FINRA 註冊經紀商和 SIPC 會員,也是美國國家期貨協會註冊期貨佣金商。 盈透證券為其客戶提供執行和清算服務。 有關盈透證券或本影片中提到的任何盈透證券產品或服務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interactivebrokers.com。
8 留言
Zoe
2024 年 10 月 3 日 於 下午 8:31講得太棒了!清楚又詳細~~十分感謝分享!!
百舜
2024 年 10 月 4 日 於 下午 4:41謝謝稱讚:D
Amanda
2024 年 11 月 20 日 於 上午 10:28謝謝你的無私分享!意外進入你的網站,至今已經連續學習兩週了,收穫非常多
寫得簡單清楚易讀、乾貨滿滿
重點是還不收費 太佛了嗚嗚
謝謝百舜~
百舜
2024 年 12 月 4 日 於 下午 12:17Hello Amanda, 謝謝妳的稱讚欸~~,看了非常開心!不知道為什麼這則留言被標註為垃圾留言@@ 所以現在才看到。
有任何想法也歡迎隨時跟我說~~~
真曉得
2024 年 12 月 3 日 於 上午 12:08謝謝分享。
文中最後一個表格裡提到:
1.美國發行的債券ETF之配息,美國政府要課30%配息稅(台灣投信發行的債券ETF不用)
問題(1)其中(台灣投信發行的債券ETF不用),請問是真的不用繳,還是台灣投信把30%配息稅,當成內扣費用反映在淨值減項?
問題(2)是否於文中增列「,台灣政府會算入海外所得」較妥適?
問題(3)請問台灣投信發行的美國債券ETF之配息,台灣投信須替美國政府預扣30%配息稅嗎?
2.美國發行的債券型基金之配息,美國政府不課稅,台灣政府會算入海外所得
問題(1)請問是真的不用繳美國政府的30%配息稅,還是把30%配息稅,當成內扣費用反映在淨值減項?
問題(2)請問台灣投信發行的美國債券型基金之配息,台灣投信須替美國政府預扣30%配息稅嗎?
百舜
2024 年 12 月 4 日 於 下午 12:09Hello 真曉得:
講解這個問題之前,要先明白,不論是海外投資人還是美國境內投資人投資美國債券的配息都不用繳稅(總所得要另外計算)。只是美國政府認定美國發行的債券ETF是股票,要照股票的遊戲規則,所以我們投資美國發行的債券ETF要繳30%的配息稅。
台灣投信發行的債券ETF,是由台灣的投信去美國買債券,回台灣再包裝成ETF賣給我們。所以投信不用繳債券配息的稅給美國政府(因為投資美國的債券本就不用繳配息稅),自然我們也就不用繳了。
海外所得方面,只要你能在台灣股市買得到的金融商品都不算海外所得,都算境內所得。這樣的區分比較簡單明瞭。
希望以上有解答你的問題,有想法也歡迎隨時討論。
真曉得
2024 年 12 月 4 日 於 下午 1:27謝謝您的回覆,讓我瞭解投信的實際運作。
有關您回覆的第三段內容,似與我國就所得來源課稅的原則不同,建議您再釐清。我所知道的是,國內投信發行並投資於國外的商品(例如ETF、基金),股利及債息屬海外所得,資本利得不課稅;國外發行並投資於國外的商品,股利、債息及資本利得都屬海外所得。請參考。
百舜
2025 年 5 月 10 日 於 下午 5:06Hello 真曉得:
居然現在才注意到您的留言,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後來有去請教財政部中區國稅局,得到的答案與您的回覆相符,前面回覆您錯誤的內容,不好意思@@
對方的說明我更新在這篇稅務相關的文章裡:
https://usstockinvesting.com/tax/#美股_稅_–_國內投信發行的海外債ETF,配息一樣要算入海外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