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 分析> 蘋果發布財報後股價跌4%,未來會如何?蘋果 公司債 可以買嗎?我覺得…

科技類股

5月1號收盤,蘋果發布了最新財報。公司說,關稅可能會增加成本9億美元,然後要對六月後的關稅做出判斷還非常困難。

蘋果盤後下跌將近4%。

那,現在可以買嗎?先說結論:

先說結論:

  1. 蘋果的競爭優勢仍然穩得要命,不會因為關稅或者川普當總統而被破壞。
  2. 關稅未來仍會困擾著蘋果股價,時不時就出來放槍,讓它忽然大跌。只要是川普當總統這就免不了
  3. 只要美國經濟成長,蘋果股價仍會往上走。只是不會穩穩向上爬,可能是走兩步退一步這種漲法。
  4. 就算股價跌了這麼一大段,蘋果的估值仍不算便宜。你如果想撿便宜的話可以再等等。
  5. 你如果有蘋果股票的話要續抱嗎?如果已經跌破當初的停損點那就賣掉,遵守紀律;但如果本就預計要長期持有的話就抱著吧。

這些都會在文中說明。

那蘋果 公司債 可以買嗎?我覺得,十年內的公司債都可以考慮。不是說蘋果公司債會漲,而是買著放到到期它倒帳的風險很低。蘋果每年靠著賣iPhone、Mac這些硬體和賣服務,賺1000億美元的現金;其中花掉8、900億美金回購自家公司股票,每年只花100億出頭還債。如果哪天蘋果真的很倒霉、iPhone賣不出去、服務也賣不出去,那蘋果完全可以不回購自家公司股票,把錢拿去還債。所以,我覺得至少目前看來,蘋果倒債的風險非常低。

蘋果 財報,公司說關稅可能增加成本達9億美元,股價大跌4%

蘋果公布財報,業績表現中規中矩。以毛利年增率(YoY)來看,實體產品的毛利年增率是0.908%,軟體服務則是13.33%,整體的毛利年增率是6.141%。不算好,但也不是特別差。就是中規中矩的表現,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

但公司說關稅會在下一季增加成本達9億美元,這就有一點點驚嚇了。

9億美元多嗎?至少比川普一開始公佈關稅時那嚇死人的90%好多了。蘋果這一季的總成本是448億美元,增加9億美元就是增加了2%的成本。公司說,計入9億美元的關稅後,下一季的毛利率預估中位數是46%。這一季的毛利率是47.05%,足足下降了1.05%啊…..。

關稅這東西很難預估,蘋果自己也說很難判斷,所以市場會擔心是有道理的。蘋果股價可能會受到這個干擾一陣子,要等中美談判有個答案才會穩定下來。不過….,以川普那多變又難以捉摸的作風,要穩定下來可能還需要些時間…..。如果你是蘋果的死忠股東,要有心理準備。

不過蘋果的競爭優勢沒問題,這倒不用擔心。

那現在要抄底蘋果 股票 嗎?我是覺得還不夠便宜….

蘋果 股票,就算跌了這麼一大段後估值還是貴

下面是蘋果 股票的本益比和「股價/營收比」。蘋果最新的本益比是33.91,比2024年6月底的31.9還貴!用「股價/營收比」來看的話稍微好一點,但也稱不上便宜。所以如果你有新資金想趁機撿便宜的話,我覺得再等一等比較好。

蘋果 股票 在中國的iPhone銷售業績佔比不高

2025年1月16號,市調機構Canalys發佈了報告,說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被Vivo和華為超越。以去年市佔率來看的話,vivo 17% 居冠,其次是華為的 16%,蘋果則以 15% 排名第三。蘋果股價嚇掉了4%。

我們來看看中國市場佔蘋果全部的業績佔多少。依據2024年蘋果年報,整個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市場、香港、台灣)佔蘋果整體業績的17.12%,然後2024年iPhone又佔所有銷售的51%。

所以,就算中國市場真的佔比很大、佔整個大中華地區的80%好了,然後iPhone又佔其中的一半,這樣推算下來,中國市場的iPhone銷售佔蘋果的業績比重是….6.8%。就算如報告所說,衰退17%,那不過才少1.15%。

……這樣有差嗎…..,還好而已吧?更何況蘋果賣硬體的毛利率根本沒有賣服務來得高,這麼一點業績,過一兩季就靠服務賺回來了。

所以,不用擔心。這類報告是蘋果股票的日常,每隔一段時間總是要來一下。只要經濟好,蘋果最後還是能漲回去,習慣就好。

好啦,講了這麼多蘋果,還是回來解釋一下蘋果的業務….

蘋果 股票,「服務」才是近年成長主力

蘋果的業務分為兩大類:「產品(Product)」和「服務(Service)」。區分也很簡單,所有有形的產品獲利就是「產品Product」,無形的就歸在「服務Service」:

營收項目名稱業務說明2023年佔整體營收比重2023年佔整體毛利比重2024年第一季佔整體毛利比重
產品Product包括一切有形的硬體產品銷售獲利,像iPhone、iPad、Apple Watch、Mac、Apple TV、Homepod、AirPods 等77%64.3%57.87%
服務Serivices包括一切無形的業務,像是廣告(App Store和iTunes Store裡的廣告收入,主要是讓廠商的app排名可以更靠前);Apple Care(蘋果產品的延長保固,很貴);雲端服務(嫌iPhone 硬碟容量太小嗎?可以買iCloud多存些照片);

數位內容 – 包括蘋果稅,以及蘋果的自製內容,像Apple Music、Apple News、Apple TV+等等;還有支付服務的收費(就是Apple Pay和Apple Card等)
23%35.7%42.13%
資料來源:年報 / 百舜整理

單看營收,好像蘋果主要靠賣產品賺錢,賣產品的營收占77%;但細看毛利就不是了,賣產品的毛利只佔整體的64.3%,賣服務的毛利卻佔整體的35.7%,2024年第一季的佔比更上揚到42.13%。因為產品的毛利率不高,只有35%上下,畢竟每台iPhone都有螢幕、晶片等硬體成本;「服務」的硬體成本卻只有伺服器等等,所以毛利率能高達70%。

所以,最近蘋果的利潤成長主要是靠「服務」,而不是「產品」。下圖是蘋果從2019年第一季到2024年第一季的總毛利金額:

雖然iPhone被批評擠牙膏已經很久了、銷量早就停在那邊不再成長,但蘋果的毛利仍然持續上升。靠得就是「服務」

下圖是蘋果從2019年第一季到2024年第一季兩大業務的柱狀分佈圖:

可以看到,蘋果在「服務」的毛利佔比逐漸上升:

再來看百分比柱狀圖,這樣看起來更明顯,「服務」的百分比逐季增高:

「產品」的毛利卻起起伏伏、有明顯的週期。2020年第四季「產品」的毛利是335億美金,2024年第一季則是380億美金。但「服務」的毛利卻逐漸上升,從2020年第四季的107.8億美金漲到2024年第一季的178億美金,漲了65.12%!只有經濟不太好的2022年有些衰退而已。

看到這邊你可能覺得:「蛤,產品毛利衰退這麼多,蘋果 股票 真的能買嗎?」

別急,這是因為iPhone有很明顯的季節興衰….

iPhone 業績,通常第四季比較好

iPhone業績的季節興衰很明顯,一方面是因為發表會都在十月登場,越靠近發表會、買iPhone的人越少,所以每年二、三季的業績特別差;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第四季有感恩節旺季(所以蘋果發表會都辦在10月,就是要衝這一波!)。所以第四季的業績都特別好,然後就會變弱。像2023年第四季的「產品」毛利是380億美金,就比2020年第四季好看多了。

再說,蘋果的「服務」這塊業務的優勢很難破壞…

蘋果的生態系威力:「服務」的黏性很高,客戶懶得換

生態系(Ecosystem)是近年科技公司的主戰略,他們打造一連串相關的服務,讓你離不開它。這概念就是「讓你把原本在別人家做的事情搬來我家做,這樣我也能賺點錢。」這在零售業和金融業早就有了,像你去銀行除了存錢之外,還可以辦房貸信貸信用卡,還可以買保險、基金、股票和債券等等,除了主管機關禁止的事情外,幾乎所有跟錢有關的事情,銀行都能做。

假如我原本往來銀行是中國信託,現在想辦房貸。中信的房貸跟國泰世華利率差不多,那當然在中信就好,我就不用去國泰世華開新戶頭,能省下許多時間。這就是生態系的「黏性」,當生態系內容越完整,客戶越不容易跑。

蘋果也基於這概念打造了「生態系」,也就是基於3C產品延伸出的一系列服務。像我自己就是果粉,我用Mac,iPhone的備份都放在Mac裡。如果我想換成Android呢?那不但要重新學習如何備份,還要再重新下載所有的App,麻煩得很。

如果你喜歡拍照,一定知道現在照片每張都很佔空間(因為很細緻),所以會買iCloud來備份或者放照片,而且在iPhone上瀏覽非常順暢;如果要換Android,還需要另外學習共享iCloud,又是一個麻煩。

再來,如果你像我一樣,跟3C有關的一切都用蘋果產品,那要換就更難了。比方說Apple TV,我可以很輕易的把iPad或者iPhone的畫面投影到大螢幕上;換成Android雖然一樣有相同的功能,但對我來說就需要重新學習。花心力重新適應學習後有什麼好處嗎?沒有,還是那些功能。所以幹嘛換?除非蘋果出了大問題,或者Android端出超強功能(或者超低價格),不然,用蘋果就好。

既然果粉們的黏性很高,那蘋果就能享受經濟成長的好處,因為,經濟越好,人們花錢越大方…

經濟越好,蘋果的「服務」毛利越好

因為經濟越好,我收入越好(或者股票漲比較多),花錢就比較大方。比方說當我買了新iPhone,如果剛領了獎金,那就會順便買個Apple Care延長保固;如果口袋緊、是好不容易存錢才能買iPhone的話,那Apple Care可能就算了;

比方說前陣子我在Apple TV+看到了Stephan Curry的紀錄片,只有訂閱Apple TV+才看得到。如果現在大環境差,我收入很緊、下個月房租都快繳不出來,那這個訂閱費我會先省一下;如果大環境好、我不差這200塊,那就馬上訂下去了。

口說無憑,我們來看圖,下圖是「服務的毛利」/ 「蘋果活躍裝置數」的圖,蘋果沒有每一季公布活躍裝置數量,最新一次蘋果公布活躍裝置的數量是20億台,是2023年初公佈的。如果把「服務的毛利」 / 「活躍裝置數」,就會發現這個曲線除了2022年美國經濟不好時有衰退外,其他都逐漸上升,從2020年第四季的5.99,漲到2024年第一季的8.42,漲了40%:

新聞上一天到晚說 iPhone 賣不好(的確銷量也沒什麼起色),但經濟和人性就自動帶著蘋果水漲船高啊。

蘋果 股票 的助攻手 – 股票回購!

而蘋果除了毛利逐漸增高之外,蘋果每年都花數百億美金買回自家股票(專有名詞叫股票回購)。下圖是蘋果從2018年第四季以來的流通股數%

(延伸閱讀:什麼是股票回購?它可以作為買進訊號嗎?

2023年10月,蘋果在外的流通股數只有2018年10月的20%!物以稀為貴嘛,當市場上的蘋果股票少了,蘋果 股票 自然就變貴了。就算蘋果這五年的利潤完全沒成長,光是流通股數少了20%,就能推升它的股價了。

蘋果 公司債 可以買嗎?我覺得,十年以內的債券都可以考慮

分析 蘋果 公司債 可不可以買,比分析蘋果 股價 簡單多了。我不敢保證買了蘋果 公司債 後就一定會漲,但只要別買太久的公司債(比方說十年左右的),然後放到到期,蘋果違約的機率很低。

(延伸閱讀:債券是什麼?跟債券ETF、債券基金有何不同?升降息真會影響價格嗎?買債券有什麼專有名詞?要注意哪些事情?

(延伸閱讀:<美債入門> 如何用盈透證券買美國公債 / 公司債?

下圖是蘋果從2018~2023年的現金流柱狀圖:

現金流量表的種類繁多,我們只要看重點就好。第一個是「營運現金流(cash generated by operating activities)」,意思是「靠營運項目帶進來的現金」,也就是靠賣iPhone、iPad、抽蘋果稅那些東西賺進來的現金。這個是分析債券會不會倒帳的關鍵,因為這是公司的本業,才可長可久。如果某間公司的營運現金流很弱,但是「金融現金流(也就是靠融資拿進來的現金)」很強,這種公司的債券就別碰了。因為哪天萬一它沒辦法再靠融資籌現金的話,它就會倒債啦。

蘋果目前沒這問題,它的營運現金流每年至少690億美金以上,2023年更高達1,100億美金。再來,它每年還債還多少錢呢?就是紅色那一塊,每年大約還款90億美金左右,2023年還比較多一點,還了111億美金。花在配債息的現金2023年是38億美金左右。

蘋果比較大宗的現金支出是「股票回購」,也就是買回自家公司的股票。2023年,它就花了770億美金回購自家公司的股票,這還算少的,2022年它花了890億美金回購股票。

但是,「花多少錢回購股票」是蘋果可以自己決定的。也就是說,萬一哪天它真的很不幸很不幸的、營運出了問題,當年賠了大錢。那它完全可以不回購自家公司股票,把這些錢拿去還債和付債息。所以需要擔心蘋果倒債或者付不出債息嗎?我是覺得風險很低啦。

如果你對公司債有興趣,歡迎參考下面兩檔公司債的分析:

美國電信產業大剖析:AT&T(股票代號:T)這間老公司為什麼股價今年可以漲21%?未來又會如何?公司債可以買嗎?

高特利 / 奧馳亞Altria(MO.US)股價 適合存股嗎?公司債可以買嗎?這是我的想法…

結論:關稅還會干擾蘋果股價一陣子,但只要經濟好,蘋果股價應該還是會走兩步退一步的震盪往上

關稅是近期的焦點,在中美談妥之前,應該還會困擾蘋果股價一陣子。可是蘋果的競爭優勢沒被破壞。所以只要美國經濟還在成長,那蘋果股價就可能會進兩步退一步的往上漲。

覺得自己做功課有點累嗎?歡迎參考我的課程 – 「投資新手指南」

我跟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合開了「投資新手指南」課程,專門針對投資新手。

課程中會一次講解理財以及所有投資商品的基本概念,也會帶你入門美股,歡迎參考。

平日晚上班請點此平日下午班請點此假日班請點此

Podcast:

如果你懶得看字、覺得用聽的更方便,下面是我的Podcast,內容絕大部份取材自部落格和粉絲頁:

Apple PodcastSpotify

歡迎免費訂閱我的美股觀察筆記

我知道,現在訊息已經太多,你不需要又一個人來幫你整理資訊,而我也無意這麼做。這份觀察筆記,會是我觀察近期股市表現後,再揉合各大媒體新聞、外資報告以及和法人同業交流後的心得。我會試圖找出資金輪動的軌跡,發掘下一波強勢股。9/30起,每週一都會在本站發佈,免費分享。如果你想看看我的想法,歡迎在下方輸入你的email

🔔 免費訂閱百舜的美股觀察筆記

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以訂閱百舜的美股觀察筆記

本專欄和美國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合作,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歡迎點擊此盈透證券的官網連結

此內容由盈透證券的付費影響者(paid Influencer)提供。 影響者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受僱於盈透證券、與盈透證券合作或以其他方式附屬於盈透證券。 該內容代表影響者的觀點,不一定得到盈透證券的認同。 影響者的經驗可能不能代表其他客戶,且本內容中的任何內容都不能保證未來的表現或成功。

本文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盈透證券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或參與任何特定投資策略的推薦、促銷、要約或招攬要約。 投資涉及風險。 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定之前應獲得自己的獨立財務建議並了解與投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風險。 風險揭露聲明可在盈透證券網站上找到。

盈透證券是 FINRA 註冊經紀商和 SIPC 會員,也是美國國家期貨協會註冊期貨佣金商。 盈透證券為其客戶提供執行和清算服務。 有關盈透證券或本影片中提到的任何盈透證券產品或服務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interactivebrokers.com。

文中的任何股票代號或投資產品僅用於說明目的,並非旨在描述建議。



3 留言

  • 回覆
    Roten
    2024 年 9 月 10 日 於 下午 7:44

    1.謝謝版大分享乾貨,雖然PE與forward PE有點高,但是蘋果願意導入AI,還是繼續持有,加上降息有助促進消費與投資,希望如版大說的一樣,可以期待第4季。
    2.另外不情之請,可以請版大分享$GOOGL受反托拉斯法影響的看法嗎?雖然上網查詢分析師的想法,是說不影響,現在是撿便宜的時候,也查詢微軟當時受反托拉斯法影響,但是看股價一直跌,心裡也是在想要先脫手還是繼續持有。

    • 回覆
      [email protected]
      2024 年 9 月 12 日 於 下午 3:15

      Hello Roten, 幾大科技巨頭中,Google的確受到反托拉斯影響比較大,可是我覺得要有結論還久,而且應該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反托拉斯要判定之前,檢方要先判定公司是否真的有獨大地位,臉書在社群軟體中不算獨佔(看看抖音和Snapchat),蘋果當然不算獨佔( 三星手機那麼多),亞馬遜不算獨佔(好市多、Walmart也都有電商),但Google在搜尋引擎這一塊就真的很獨佔了,微軟的Bing毫無招架之力。
      .
      可是就算反托拉斯成案要拆掉Google,法院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拆。把Youtube跟Google分割嗎?那不會破壞掉Google的搜尋引擎地位,拆掉它的Google Map或者Gmail等等也都不痛不癢。所以,只要法院動不了Google的搜尋引擎,我就覺得沒有問題。而且,反托拉斯要成案通常都要個三到五年,還久。

    • 回覆
      [email protected]
      2024 年 9 月 16 日 於 下午 3:29

      Hello Roten, 前一則回覆的留言我研究得不夠深入,不好意思。深入瞭解後,我覺得這次司法部的裁罰有可能會破壞掉Google的核心競爭優勢。所以,我的想法是建議保守點較好。詳細的想法可參考這篇文章:https://usstockinvesting.com/introduction-and-analysis-of-google-goog-googl/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