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的最新持股公布,他賣掉了15%的蘋果,卻買了43億美元的Google。不過他仍有607億美元的蘋果,蘋果也還是他的最大持股,而Google則是第十大持股。
我當然不敢說自己能看穿巴菲特,但可以藉此來分析蘋果和Google的未來。目前看來,Google的確比蘋果更有機會,但不全是因為蘋果在AI的落後,而是他們反壟斷官司的下場截然不同…
Table of Contents
蘋果再也無法壟斷蘋果稅了
蘋果以前最誘人的地方就是蘋果稅了。我們會在iPhone的App裡買東西,比方在手遊課金。只要我課金100塊,蘋果就會抽15~30塊不等,App開發商只能拿70~85塊。
這就像台灣高速公路的ETC,只要我經過那段路ETC就能賺錢,而且還沒有別的路走。
結果今年五月時美國法官說,欸蘋果你不能再這樣壟斷支付路徑囉,你需要讓App開發商有別的選擇。這就像台灣政府開了另一條不用收過路費的高速公路一樣,那,誰還要走要收過路費的路啊?
我覺得這是巴菲特減持蘋果的原因,蘋果還是能牢牢黏住使用者,我們這些果粉還是得每幾年跟蘋果買新手機和新筆電,蘋果也還是能抽蘋果稅,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樣每一筆都能抽了。
我覺得這也是蘋果為什麼會下放很多好料給iPhone 17 ,它需要用手機銷量來提升獲利,因為蘋果稅的成長變慢了。
以前投資蘋果的邏輯很單純,經濟越好我們會花越多錢,而我們這些果粉又離不開蘋果,就會在蘋果的iOS裡花更多錢。我們花更多錢,蘋果就能抽更多蘋果稅,蘋果股價就會漲。
現在蘋果稅的優勢被破壞了。而且就算蘋果這次下放好料讓大家買iPhone 17,下次又要隔多久才會換機呢?很難說。
所以,它還是會漲,但會比以前慢許多…..。
(延伸閱讀:<美股 分析> 蘋果股票會如何?)
反而是Google,反壟斷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Google反壟斷官司雷聲大雨點小
Google的反壟斷官司本來讓大家很擔心,擔心被拆成兩家公司,結果判的比這個輕得多。所以Google就再度變成一間好公司,可能會持續超越大盤。
你很難擺脫Google,用AI也不行。Google很聰明地把搜尋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名詞解釋,另一類則是「要花錢時做的功課」,而只有後者會讓Google賺廣告費。
「名詞解釋」類Google就用AI解決掉了,比方說你問「什麼是股票?」那Google就會用Gemini回答你,反正會搜尋這種名詞的用戶也沒法讓Google賺廣告費。因為你只是想學知識,你沒有要花錢。
但如果你問「2025年哪台筆電最好用?」 這就代表你想買筆電了。這時候Google就會把付廣告費的筆電廠商放最上面,把AI摘要放在下面。依據這個調查,美國在各年齡層中仍有超過一半的人要買東西時會用Google找答案,而不是靠AI;這個調查也是,用AI做購物決策的人只有不到10%,大部份用AI都是想找資料或者叫他寫程式。
當我們要花錢時還是喜歡看KOL的分析、看其他人的意見;用AI 則是為了找答案。
再說,如果光論AI戰場Google也有優勢….
Google Map結合Gemini,讓AI變成副駕駛
Google有個獨步全球的應用 – Google Map,它也已正式整合了Gemini。
以前如果我想加油時順路去吃牛肉麵,就要上網Google哪間加油站附近有牛肉麵;以後我可以直接問「幫我找附近有牛肉麵的加油站」,Gemini就會撈出來了。
我現在是用Grok,但看到這新聞後我都想改用Gemini了好嗎?這太方便了。
再加上早已整合Gemini的Gmail,還有Google Workspace,就算拿Gemini跟ChatGPT來比,Gemini也不用怕,因為ChatGPT沒有Google Map等周邊。
所以,目前看來Google難以取代。廣告還是離不開它,比AI它又有獨特的應用幫忙擋著,只要經濟成長,Google都有機會超越大盤。
(延伸閱讀:Google財報公布後股價大漲,可以買了嗎?)
關於我:
Hi, 我是百舜。證券分析師(CSIA)合格,曾在全台前五大券商任美股分析師,服務法人客戶,專長是挖掘法人尚未注意到的好公司。我會在這裡分析常見的美股,以及介紹各類投資策略。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我的背景,請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想看更多我的碎碎念,歡迎追蹤我的臉書粉絲頁;或者X粉絲頁
如果你想收到本站的最新文章,請在此輸入email;
如果你喜歡聽美股Podcast,歡迎追蹤我在Spotify以及Apple Podcast的「百舜說美股」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生活中的美股」,歡迎參加我的付費課程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美股好公司,歡迎參考我的付費訂閱
本專欄和盈透證券合作,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歡迎點擊此盈透證券的官網連結
此內容由盈透證券的付費影響者(paid Influencer)提供。 影響者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受僱於盈透證券、與盈透證券合作或以其他方式附屬於盈透證券。 該內容代表影響者的觀點,不一定得到盈透證券的認同。 影響者的經驗可能不能代表其他客戶,且本內容中的任何內容都不能保證未來的表現或成功。
本文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盈透證券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或參與任何特定投資策略的推薦、促銷、要約或招攬要約。 投資涉及風險。 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定之前應獲得自己的獨立財務建議並了解與投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風險。 風險揭露聲明可在盈透證券網站上找到。
盈透證券是 FINRA 註冊經紀商和 SIPC 會員,也是美國國家期貨協會註冊期貨佣金商。 盈透證券為其客戶提供執行和清算服務。 有關盈透證券或本影片中提到的任何盈透證券產品或服務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interactivebrokers.com。
文中的任何股票代號或投資產品僅用於說明目的,並非旨在描述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