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追過的妖股

週日川普拋出好消息,說即將和中國談妥完整的貿易協議。虛擬貨幣目前上漲中,比特幣漲了1.47%,看來今晚美股會開高。

不過這禮拜很精彩,有科技巨頭們的財報,有FOMC會議,還有川習會!所有大事都擠在這禮拜了啊~。

美股雖然上週五又創了新高,但估值也越來越誇張了。老話一句,小心風險!擔心的話先賣一部份也可以,或者拿點小錢買放空ETF避險也行。

股市一直漲,前幾天跌深的妖股們可能又要妖氣沖天了,像ONDS/OKLO等等的之前都跌了幾十%,低接的人可能這次會賺錢。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你是最近才被吸引來美股的新鮮人,那要知道,美股的妖股就跟演藝圈明星一樣常常換,歌手要從新人變成天王天后非常非常難,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還要靠機緣,妖股要變巨頭也是。

妖股妖起來的時候都感覺很棒很有前景,但,都聽聽就好….

那些年我追過的妖股們

我自己在2019年就寫過一間公司的報告 – Docusign(DOCU.US)。當時我出了這份報告後去全台法人報了一波,頗獲好評。後來新冠疫情來了,它半年漲了三倍。

那年我離開金融圈去新創公司當主管,客戶還找到我想知道我後續的看法,但我離開後就沒追蹤它,就婉拒了。

那時候媒體也是各種吹捧,說它未來多麼多麼看好。那現在呢?跌爛了。它最近的股價是71.49塊,不到高點300塊的1/4

2021年的Upstart(UPST.US)也是。它設計了AI演算法,能精準過濾掉高風險客戶,提升金融機構的放款效益。

2021年它漲了4倍,創辦人上遍各大媒體受訪。現在呢?它最近是52.69塊,差不多是高點400塊的1/8,比Docusign還慘。

更慘的是遠端醫療公司Teladoc,當時也是媒體和網紅們各種吹捧,股價一度飆到300塊左右,現在呢?9.46塊。只有高點的1/30。

創業很難,上市更難,要從上市變巨頭還需要機緣

這些公司都在騙人嗎?也不是。創業本就很難,能讓一間公司活下來就很不簡單了,更何況還弄到上市?這已經是萬中選一了。

要再從上市變成巨頭?那除了創辦人的努力之外,還得靠機緣。連特斯拉這麼偉大的公司都差點破產,CEO還是馬斯克呢。

Netflix有部紀錄片「重返太空Return to Space」,在講Space X的故事。裡面有一段,馬斯克在火箭發射前帶了秘魯聖木到主控室,說希望能帶來好運。

旁邊的人笑問:”你相信運氣?”

馬斯克笑答:「我相信運氣是最強的超能力,如果能選一種超能力,選運氣就對了。」

所以,別怪那些絢爛一時又墜落的妖股們,這些公司會被稱作妖股,就是因為他們漲幅很誇張;會漲得很誇張,就是因為他們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新技術,這本來就很容易失敗,成功者寥寥無幾。

只是這對低接股票的人就不是好事了。你如果運氣好接到當年的特斯拉或者Palantir,真的可以原地退休;但如果接錯公司….,可能反而要多工作好幾年。

所以要做妖股我建議用追高的,用突破前高買進、跌破前低停損的方式更安全。萬一它跌下去就起不來的話你也不用跟著陪葬。

順勢交易的概念可以看此文章,它能幫助你趨吉避凶。

關於我:

Hi, 我是百舜。證券分析師(CSIA)合格,曾在全台前五大券商任美股分析師,服務法人客戶,專長是挖掘法人尚未注意到的好公司。我會在這裡分析常見的美股,以及介紹各類投資策略。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我的背景,請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想看更多我的碎碎念,歡迎追蹤我的臉書粉絲頁;或者X粉絲頁

如果你想收到本站的最新文章,請在此輸入email

如果你喜歡聽美股Podcast,歡迎追蹤我在Spotify以及Apple Podcast的「百舜說美股」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生活中的美股」,歡迎參加我的付費課程

如果你想瞭解更多美股好公司,歡迎參考我的付費訂閱

本專欄和盈透證券合作,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有幫助,歡迎點擊此盈透證券的官網連結

此內容由盈透證券的付費影響者(paid Influencer)提供。 影響者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受僱於盈透證券、與盈透證券合作或以其他方式附屬於盈透證券。 該內容代表影響者的觀點,不一定得到盈透證券的認同。 影響者的經驗可能不能代表其他客戶,且本內容中的任何內容都不能保證未來的表現或成功。

本文所包含的任何資訊均不構成盈透證券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或參與任何特定投資策略的推薦、促銷、要約或招攬要約。 投資涉及風險。 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定之前應獲得自己的獨立財務建議並了解與投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風險。 風險揭露聲明可在盈透證券網站上找到。

盈透證券是 FINRA 註冊經紀商和 SIPC 會員,也是美國國家期貨協會註冊期貨佣金商。 盈透證券為其客戶提供執行和清算服務。 有關盈透證券或本影片中提到的任何盈透證券產品或服務的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interactivebrokers.com。

文中的任何股票代號或投資產品僅用於說明目的,並非旨在描述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