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分析> 美國 股市 指數 中的四大指數有兩個是它的 – 那 斯 達 克 證券交易所集團!

<美股分析> 美國 股市 指數 中的四大指數有兩個是它的 – 那 斯 達 克 證券交易所集團!

金融服務類股

如果台灣證交所是上市公司,你有興趣投資嗎?我有。因為,交易所是依照成交量賺錢,不論我買的股票漲還是跌,只要我有買進賣出,它就收錢。而且股市越熱絡它越賺錢。可惜,台灣證交所沒上市。

但美國的「 那 斯 達 克 證券交易所」Nasdaq OMX(股票代號:NDAQ)卻是上市公司,美國 股市 指數 中的那斯達克指數和費城半導體指數都是它的。而且2021年它漲了將近50%,近十年更是漲得比 那 斯 達 克 指數還多!2022年股市不好,那斯達克指數跌得更兇(跌了31%),但截至2022年6月17日,NDAQ跌得比那斯達克指數還少(跌了29%)。為什麼它能跑贏指數呢?

因為,它除了靠清算股票賺錢之外,還賣交易的大數據資料,還收指數授權費(像有名的「 那 斯 達 克 100指數ETF – QQQ」),把「股票交易」這件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那斯達克證交所集團,近十年漲得比那斯達克指數還多!

如果我們把期間拉長到十年(2010年1月2號~2022年6月17號),會發現,這十年的多頭當中,那 斯 達 克 集團的股票除了漲得比旗下的「 那 斯 達 克 指數」多之外,也比「 那 斯 達 克 100指數ETF(股票代號:QQQ)」還要多,而且還多不少,比QQQ多了150%。更不用說S&P500了。

就算是科技股大跌的2022年,NDAQ依然小贏QQQ和那斯達克指數(只是就輸給S&P500了,畢竟S&P500裡面有傳統工業和金融股)

所以,如果你看好科技股的未來,那除了指數ETF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 那 斯 達 克 集團的股票本身。在介紹這間公司之前,我們先解釋一下「證交所」在幹嘛…

證交所的功能之一:搓和買方跟賣方

我們通常不會直接面對證交所,而是面對券商。但市場有好幾家券商,各有利害的地方(台灣因為金融法規的關係,每家券商大同小異,美國的券商就差異很大,能針對特定客群找到利基)(延伸閱讀:複委託與海外券商比較)。

大多數人是小戶,比方說我跟好友都在券商A開戶,我想買三張台積電,好友想賣兩張台積電,那這筆交易可能在券商內部就搞定了。但如果券商A有個大戶,想買兩千張台積電,該怎麼辦?券商A就只有去找其他券商,看能否湊齊兩千張台積電賣給這個大戶。

問題是,股票市場又不是只有台積電,光台灣就有近千家上市公司,美股更有上萬家。因此就需要證交所這種集中處理的地方。讓各券商把買賣需求交給證交所,證交所再統一分配(專有名詞叫「清算」、「交割」)。所以,券商的客戶是我們這些買賣股票的個人和法人,而證交所的客戶則是券商。

證交所做這些事是要收費的,而這通常是以「成交量」計費,也就是需要清算、交割的量越大,證交所收費越多。

除此之外,證交所還有一個重要功能…

證交所的功能之二:讓公司掛牌上市!

每間大型上市公司都要經過「從新創到掛牌」這個階段。開公司需要資金,而一開始在創辦人人微言輕時,只能從親朋好友處湊錢。等到運作順利、有點成績了,可以再找創投等公司籌錢。而如果規模持續擴張,最後就可能走到「掛牌上市」這一步,跟全國所有的投資人募資。此時就需要找證交所啦~。

而說到「讓公司掛牌上市」這一點,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集團可是有幾檔超級門神…

蘋果、微軟、特斯拉、Nvidia等股票,都在 那 斯 達 克 掛牌!

近年科技股當道。目前,全美市值前十大的公司中,像蘋果(股票代號:AAPL)、亞馬遜(股票代號:AMZN)、微軟(股票代號:MSFT)、輝達(股票代號:NVDA)都是科技股,而且都在 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掛牌。這些大公司可是它的金雞母。像我們買賣ETF,比方說SPY,ETF發行公司也是把錢拿去買賣這些公司的股票,就會產生成交量和成交資料,那斯達克證交所就會收點過路費。

不過, 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雖然科技股多,但除了科技股外還有很多消費類股。只要符合門檻、願意在它那掛牌的公司都可以上市。所以,好市多(Costco,股票代碼:COST)、星巴克(Starbucks,股票代碼:SBUX)也都在那斯達克證交所上市,而且也是「那斯達克100指數」的成份股。(延伸閱讀:好市多 (Costco,股票代碼:COST) 其實經濟衰退時不太抗跌。前兩次衰退時,它的表現是….星巴克Starbucks(SBUX.US) 股價未來會如何?我認為有機會。因為…

為什麼這些公司當初會選擇在 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上市、而不是去紐約證交所等其他證交所呢(美國有十餘個證交所)?因為,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的上市門檻比紐約證交所低。一方面是費用,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比較便宜;一方面是公司內部監管規定的門檻,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也比較鬆。所以較多新公司會選擇去 那 斯 達 克 證交所掛牌(但相對的,去紐約證交所則能得到比較好的名聲加成)。

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有四大業務:

市場服務(Market serice) – 佔營業利潤40%~45%左右

負責清算、交割股票和選擇權等,主要以成交量、成交口數等方式計費。

企業平台(Corporate platform) – 佔營業利潤15%左右

包括讓公司公開發行上市,和IR及ESG顧問服務等。「公開上市服務」以年費和發行的股數計費,ESG顧問服務則收訂閱費。

投資智慧(Investment intelligence) – 佔營業利潤35%~40%左右

這塊營業項目包括三大塊:「市場數據」、「指數授權」、和「資料分析工具」。「市場數據」是以訂閱的資料數量計費;「指數授權」則是收訂閱費、和以連結標的的資產規模、交易口數計費,這塊和MSCI 的收費方式類似(延伸閱讀:常調整權重的「MSCI」,是獨立的上市公司。而且它2016~2021漲了6倍….)。所以,像ETF -QQQ 就是以資產規模計費,而買賣的那斯達克期貨或選擇權,則是用交易口數計費;「資料分析工具」則是以客戶訂閱的工具數量計費。

市場科技(Market technology) – 佔營業利潤 5% 左右

主要提供其他交易所技術支援。這塊主要是合約制,以合約金額而定。

以上可以看出,那斯達克證交所主要的金雞母是「市場服務」和「投資智慧」,合佔營業利潤的75%~85%左右。為什麼「投資智慧」也佔這麼高比重呢?因為,要買賣蘋果不見得要透過那斯達克….

那斯達克,除了清算交割股票外也賺大數據和授權費!

那斯達克也有它的挑戰,比方說,美國境內有十幾家證交所,新公司要掛牌上市不見得要找它;再來,雖然蘋果在那斯達克上市,但要買賣蘋果的股票不一定要透過那斯達克證交所,透過其他證交所都可以。這是美國政府為了促進金融發展的政策- 讓不同證交所掛牌的股票可以彼此互通。因此,我可以透過那斯達克證交所清算花旗銀行的股票(花旗銀行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也可以透過紐約證交所清算蘋果的股票。

既然有這個規定,那券商會找哪個證交所清算股票?便宜、品質又好的那個。所以,那斯達克證交所為了留住客戶,就必須維持低價,手續費就無法漲價。還好,它可以靠別的地方賺更多錢,像是「賣交易資料」和「收指數授權費」。

那斯達克證交所是一魚N吃,當熱門科技公司在那斯達克證交所掛牌,它賺掛牌費(雖然費用相較於整個營收來說微乎其微);我們買賣公司股票,它賺清算交割的錢;對愛炒短線的人來說(像是高頻交易、程式交易等)熱門股票的交易量大,它能賺賣交易大數據的錢;對喜歡長期持有的人來說,它把熱門股票編成指數,收指數授權費,最有名的就是「那斯達克指數」(延伸閱讀:道瓊工業指數是什麼?S&P500指數是什麼?那斯達克指數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

就像那個古老的的故事一樣:「我不跟著掏金客去挖黃金,但我賣鏟子給他們。」而且那斯達克證交所不只賣鏟子,還順便賣牛仔褲和住宿,一魚多吃啊。

這也是它能漲贏那斯達克指數和ETF的原因…

只要成交量和ETF資產規模還在,它的影響就不大

科技股一向起伏大,因為科技股大多是幹「創造未來」的事,既然是創造未來,資本市場就只能用推測和想像來估算這間科技公司的價值。既然是推測和想像,就容易出錯,而一出錯整個估算價值就要大調整,股價波動就很劇烈了。像過去的晶片王者Intel 最近就被AMD超車了,而Nvidia跟AMD也廝殺得火熱。這些不確定都會讓股價忽漲忽跌。可是,成交量看得不只是買進,賣出也算。只要股市不崩盤、資金還在股市裡炒來炒去,對那斯達克證交所影響就不大。甚至成交量大它還能賺更多呢

大數據和資產規模也是一樣,只要經濟不走弱,短期的大跌其實影響不太到那斯達克證交所,因為對長期持有的人來說,那斯達克證交所賺的是指數授權費,是依年費和資產規模計價。

因此,如果以相對於大盤的波動度「Beta值」來看,那斯達克證交所的Beta值只有0.83,比「那斯達克100指數ETF」(股票代號:QQQ)還低(QQQ的Beta值是1.02)!波動較低,漲得還比較多!這像話嗎?沒辦法,誰叫它是證交所呢?

但出來跑的總是要還,當經濟衰退時,資金就會離開股市和ETF。此時股市成交量清淡,它就沒有清算手續費、也沒有授權費可以賺了。此時它就會跌的唏哩嘩啦,一點都不抗跌

所以,如果你擅長判斷經濟前景,你看好經濟前景就可考慮逢低買進;不然,也可以考慮用「創52周新高買進、週線跌破季線賣出」的方式進出場。

延伸閱讀

<美股分析> 常調整權重的「MSCI」,是獨立的上市公司。而且它2016~2021漲了6倍….

<美股入門>道瓊工業指數是什麼?S&P500指數是什麼?那斯達克指數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

<美股分析> 信評和指數都是它的印鈔機。全美三大信評公司、S&P500的編製者 – 標準 普爾 S&P Global。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