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大漲-投資中的“馬太效應”

投資觀念及策略研究


那天,我很沮喪。


那是2009年9月的某個週末。
我沒出去玩,待在家裡盯著股市線圖發呆。
天空很藍,心情卻很灰暗。

美股一直漲,但是我卻賠錢。
這怎能不沮喪?
我太早停損,被股市清洗出場。
出場後卻眼睜睜看著剛賣掉的股票揚長而去。


“到底哪弄錯了呢…?” 我不斷的想著。


忽然,像通電似的,我頓悟了一件事。
”真的假的,只要這樣就好!?!?!?“

這,就是一切的開始。


圍繞著這個領悟,又經過整整四年,
一個完整的投資策略 – “S.H.A.S.E.R”才大功告成。

所以,這個領悟到底是什麼?

請容我賣個關子,留到文章後段再說~(溜)

有的人,生活越過越好

各位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他家境富裕,小時候可以請最頂尖的家教補習,
因此念起書來事半功倍,成績優異。
如果他又不笨,又勤奮努力,就能因此念到臺大,
甚至進入長春藤聯盟等國際名校深造。
等他進了大學後,認識更多一樣努力或家境富裕的朋友,
他就會擁有更優質的人脈。
而等到他畢業後,因為這份優秀的學歷,
找的工作會比一般人更好。
而又因為有優質的人脈,所以當需要向外部求援時,
他更能做到比同輩優秀的績效。所以陞遷的更快。

或者,他從小琴藝就出眾,鋼琴天份很高。
小時候因為會得到大人的稱讚,所以他更加投入和專心。
而因為他比大多數人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琴,
所以得到了全校冠軍。
校方為了學校的榮譽,派出全校最好的老師幫他特訓。
然後,他因為受到特別的栽培而得到了全市的冠軍,
因此得到更好的老師,掌握更深的鋼琴技巧。
接著,他就能憑藉這個優勢,得到比一般人更好的機會。

這就是“馬太效應”。
(典出《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節: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美國暢銷書-異數 解釋了這個道理:

一個孩子剛進入小學時,只比同儕多一點點的優勢。
但就憑藉著這一點點的優勢,他能累積更多的優勢,
最後,形成巨大的優勢。

這是個正向循環:

而股票也有類似的現象,很多人稱這種股票為:強勢股。

投資裡的馬太效應

還記得第一代 iphone的發表會嗎?
那是在2007年的1月9日,距離現在已經七年。
Apple發佈的第一支iPhone,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也吸引了第一批使用者。

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優勢。

第一批使用者買來後會做什麼呢?
他們會炫耀給別人看,會上網發表評價,會給Apple回饋。

而那些“被炫耀”的人們會做什麼呢?
有人可能會加入使用者的行列,更多人可能選擇觀望。

而,Apple又會做什麼呢?他們開始有了回饋,
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意見來讓產品更好。
因此,後續的Iphone開始能裝自己想要的App,
開始能自己設定待機畫面,開始能自己設定鈴聲。
而設計也越來越美型,越來越簡潔。這是個正向循環。

更多的人購買就帶來更高的股價。
所以Apple的股價就會長成這樣:

翻漲了三倍有餘。
現在,Apple的股價繼續竄高,看來正向循環又開始啟動了。

我們要怎麼掌握這種正向循環?
讓它對投資有利?
如果我們當時幸運的選中Apple,
要如何一直抱著它,享受大部份的漲幅?

這就要講到我的領悟了。
讓我在Apple的股價線圖上多加兩條線:



藍色的線是週線(EMA5),
紅色的線是年線(EMA260)

圖中能清楚看到,
在Apple上漲的2009年到2012年間,
它的週線都沒碰到年線。


這就是我的領悟。
我們不用去分析它的前景、去計算它會漲到哪裡
去畫線估量支撐和壓力。
而只要告訴自己:在週線與年線交叉之前,打死我都不賣!


這樣就好。

如此一來,
無論你在2009、2010、2011的任何一點買進Apple,
都會賺錢。會一直抱到2012年的11月才獲利了結。
而在週線尚未跌破年線前,唯一要做的只有等待。

如此而已。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好處1. – 降低犯錯的機會。
              每做一次預測,就多一次出錯的可能。
              而每犯一次錯,除了喪失虧損的錢之外,還有本來應 
              該賺卻沒賺到的錢。
              所以倒不如停止預測,單純跟著年線走。


好處2. – 提高獲利。
              大多數人的投資是”停利不停損”。
              虧損就放著等到漲回來,賺錢就趕緊獲利了結。
              可是這卻對獲利沒好處。
              我們應該“截斷虧損,讓利潤向前奔跑。“
              如果三年都在年線之上,就抱著股票三年,漲多少賺多少;
              如果只在年線上待了三個月,那到時候就停損出場,不用留戀。


好處3. – 省事。
              現在人生活都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採用這個方法,我們只需要每隔幾天看一下年線的數 
              值(年線動得很慢)就好如此一來,就可
              省下研究分析股市的時間,好好專注本業。


只有Apple的股價有這種現象(週線與年線長期不交叉)嗎?
不是的。
Apple並非特例。
會用Apple 來解說只是因為我是果粉大家比較熟悉。


美國其他股票也有這個現象。
尤其是當美股整體大漲的時候。

以 2013年為例(2013年的S&P500指數上漲30%),
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公司都有這個現象
(週線與年線長期未交叉)。
(以下均只列出台灣人較熟悉的公司做例子)

像是星巴克:


花旗銀行:


Nike


迪士尼:


高盛:

等族繁不及備載。
我們不用預測出 2013年的美股會大漲,只需要記得:
在週線跌破年線之前,打死我都不賣!
這樣就好。
這樣就能享受2013年的美股大漲,搭上大漲的順風車。

只有大漲年的股票才會這樣嗎?不是的。
只是大漲的年頭,呈現這種現象的股票較多。

在沒有大漲的年份,仍然有股價一路上揚
且週線與年線未相碰的股票,只是較少。


以2011年為例(S&P500指數上揚 0%)

麥當勞:



剛剛提過的Apple:


剛剛提過的星巴克:

等。

這是只有近幾年才有的現象嗎?
不是的。

以1991年為例(S&P500指數上漲26.18%)

雅芳:


輝瑞藥廠:


1992年(S&P500指數上揚4.4%)

雅芳:


家得寶(Home Depot):

(恕不逐年舉例)

其實,
除了股市大幅下跌的股災外 (像是科技泡沫化金融海嘯等)
每一年都有股價持續上揚、且週線與年線未相碰的股票。
每一年都有公司發揮馬太效應,進入正向循環。


但,持有的每檔股票都會這麼理想嗎?
不可能的。

股市有大漲的年頭大跌的年頭;

有走勢亂七八糟的年頭,也有平淡的年頭。
只有當整體股市大漲時,才可能每檔股票都如此理想。

可是,當股市表現不佳,跌跌撞撞、忽漲忽跌時,
我們只要持有一檔進入正向循環股價持續上揚
且週線與年線未相碰的股票,就有機會超越大盤。


這就是S.H.A.S.E.R的核心原則。
也是順勢交易哲學中“截斷虧損,讓利潤向前奔跑”的體現。

相關文章:

4 留言

  • 回覆
    領航家 Eddy
    2014 年 12 月 1 日 於 下午 12:37

    很棒的文章

  • 回覆
    蘇百舜
    2014 年 12 月 4 日 於 上午 10:11

    謝謝支持 :)

  • 回覆
    洪清坤 odin c.k. horne
    2015 年 1 月 14 日 於 上午 3:19

    耐心+信心=順勢交易,有人做得到嗎?

    • 回覆
      蘇百舜
      2015 年 1 月 14 日 於 上午 6:14

      我一開始做不到,透過這幾年的練習,漸漸可以:)下次我會寫篇文章分享這個經驗。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