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大漲-何時進場?

投資觀念及策略研究

某天在國父紀念館散步時,看見很多人放風箏。
頓時覺得,投資股票不也跟放風箏一樣?

風箏要高飛得有風,
股票要漲,也要有好的經濟環境;
但風起時,不是每個風箏都能飛高,
就像經濟好的時候,也不是每支股票都能上揚。

我們準備放風箏時,會等風來,
而投資要進場時,也要等風起。
*當大盤往上升的時候進場,更容易賺錢!
*掌握大盤上升的方法:多頭排列!
*從1982年到2020年的歷史回顧

用經濟的順風,讓資產水漲船高!

近年最明顯的例子,當屬2013年的美國股市。
那年的S&P500指數長這樣(見下圖):



































一路往上漲。


那年的美國股市很給面子,

S&P500的漲幅就高達29.6%(不含配息)
既然美股這麼給面子,那我就樂得什麼也沒做。
搭著順風車讓資產水漲船高。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何有時候股市會一路往上漲?
這又是馬太效應,經濟也會有正向的循環:
經濟正向循環的結果,
就是個一路往上衝的股市。
畢竟,「大盤」是由一堆股價計算而成,
而「股價」則是公司股份的價格;
當公司越賺越多時,股價就會上漲;
而當大部份公司的股價上漲,大盤就會上漲。




這種好事不會年年有,
但只要股市存在的一天,它就遲早會出現。
而只要掌握這種趨勢,就能得到豐厚的報酬。
好啦,那….如何掌握?

掌握進場時機的方法:多頭排列!

很多人習慣用高低點來進出場,這很容易理解。
畢竟,沒人想在金融海嘯前的高點買股票,
因為一買就套牢一年。
可是,沒有人能知道現在大盤是高點還是低點。
因為高與低是相對的概念。


如下圖,藍色橢圓形圈起來的地方,
看起來是不是高點?
如果我們身在當時,
又跟過去三年相比的話,
絕對會認為那是高點。


但如果跟一年後比呢?















它就是低點了。(粉藍色橢圓處是2013年的1月中旬)



再看看下圖,粉藍色的地方是不是低點呢?

如果我們身在當時,
再跟過去兩年相比,也絕對是低點。



但再過個半年…..
















它又是高點了。(粉藍色處是2008年七月底)



所以,
用大盤高低點來判斷進出場時機,很不恰當。
因為那只是過去的經驗,
但未來絕不會跟過去一樣。
而我們永遠不知道大盤能漲到多高、能跌到多低。
那怎麼辦?



幸好,
前輩們發明了均線這個概念,讓一切有跡可循。
因此有了兩個真理:

真理1.  
個股要慘賠前,
股價的週線一定會跌破年線!
所以我們能用這篇文章中的方法來設定出場點。



真理2.  
大盤出現多頭排列股市不一定大漲,
但股市要大漲前,大盤一定會先出現多頭排列
多頭排列長這樣(如下圖):
股價在最上面,月線第二高,
季線第三高,年線在最下面



























萬一真碰到一波大漲,
進場點當然是越早越好。
可惜,我們永遠不知道漲勢會從何時開始。
所以,只能挑選勝率較高的位置進場。
當S&P500跌破年線(淡綠色那條),
又轉成多頭排列時,就是勝率較高的進場點。
我們來看看從1982年至今(2020年)的使用成果:

1982年




























進場之後(見下圖)

就能抓住1983年的漲勢。或許有人覺得:十月進場太晚了吧?八月進場不是更好?(像下圖這裡)
































我只能說:我也想~~但是做不到啊~Orz
誰會知道那時是最低點呢?
事後看來一切都很清楚,但當時絕對沒人有把握。
「多頭排列」是不用預測未來就能進場的訊號
讓照做的朋友能有最大的勝機。

離題啦,我們繼續看看之後會怎麼樣:
1984年





























這回失敗啦(掉漆)~之後又跌了下去(見下圖)






























再接下來呢?還是1984年,但時間來到了八月(見下圖):






























進場之後如何?






























我們遇上了持續三年的大漲。
要是個股都沒有出場的話,還真是什麼事都不用做呢。

再接下來如何?




1987年10月19日是美股的“黑色星期一”,

當日暴跌20%。但因為進場點遠在三年前(1984年)的八月,
所以沒有傷害到成本。
這一跌下來,足足等到1988年的10月才再有機會進場:






























在這之前呢?請做什麼都好,就是別進場啊~。

1988年的進場之後:






























馬上跌了下來,卻又迎來了一次進場機會,然後就是一整年的大漲
直到1990年:






























1990年的兩次進場都失敗了(後續都下跌)。

世上果然沒有穩贏的戰術啊~。






1991年的2月8日,再次的進場了:




























進場之後:






























進場在相對較低的價位。
同樣一張圖,1991的年底又再次出現了進場訊號:






























進場之後:






























又是同一張圖,
1992年的11月再出現了進場的時機(這兩年是怎樣= =):






























進場之後:






























再次享受一年的漲幅。
然後到了1994年:






























卻迎來了三次失敗的進場(進場後均下跌)

1995年:






























進場之後:






























開始享受長達三年的大漲。
1996年中間還有一個進場機會:






























這次也是獲利的,
因為這波大漲一直到1998年七月才告一段落(見下圖)。






























1998年,等到了10月底才有進場的訊號出現:































進場之後:






























再次享受了1999年的漲幅。

直到年底:









之間,出現了三次進場訊號,但都是失敗的。
接下來,就是2000年的崩盤啦~~
在進場訊號出現之前,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
直到2003年:






























進場之後:






























來到了2004年。
2004年下半年出現了兩次進場機會:




進場之後:






























這次的表現差強人意,漲沒多久又跌下來了。

再接下來:

2005年也出現了兩次進場訊號,第一次的表現不儘人意。

第二次進場之後呢?































抓住了一波小幅的上漲。

2006年5月之後,新一波的上漲訊號又出現了:






進場之後:






























又抓住了一波漲勢。

但是在2007年第四季:






























又出現了一次進場訊號。

這次進場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






























所以,一定要用這篇文章裡的技巧停損啊!

之後,來到了2009年:






























這個進場方式真的比較保守些,
足足離最低點多了57.8%才進場。
但話說回來,誰能抓住最低點呢?

進場之後:






























抓住了一小波的漲幅。
但過沒多久:






























就掉了下來。然後又出現了兩次進場點。

進場之後:






























這次抓住了一波漲勢。

2011整年都沒有進場的機會:





直到2012年初:


進場之後:




會掌握一波小小的漲勢。
接著:






























2012年出現了兩次進場機會。
進場後:






























接著就是長達一年半的大漲啦~
這就是抓住2013年大漲的原因。

這次進場後一路漲,漲到了2014年底,
又出現了一次進場機會:





這次進場之後…





並不是特別順利,橫盤了一整年。
直到2015年底又有了進場機會。
進場之後呢?





很明顯的,這次2015年的進場並不順利,
被2016年初的大跌停損了不少。
因此,這邊補充個小技巧:
「當S&P500跌破年線轉為多頭排列,
    卻離前面的高點很近時,不妨等突破前高再進場!」
我們來仔細看看2015年:




2015年11月的進場點,
還沒超過同年7月的高點「2132.82」,
而且距離「2132.82」還不到1%的距離。
因此以後如果面臨到類似的狀況,
不妨可以再等一等,等到真的突破前高後再佈局。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避開這次進場,
而避免掉2016年年初的跌幅。
畢竟,「避開大跌」比「抓住大漲」更重要啊~。

來看2016年,這一年過得很刺激,
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等大事都發生在這年。
因此有一共三次的進場機會:




川普當選以後的股市結果我們現在都知道了,
就是一路的大漲,漲到2018年第四季的驟跌為止…





接下來,是股市漲不停的2019…


如果在這兩次進場,
一路抱到新冠肺炎引發的股災,
然後個股用「週線跌破年線出場」的話,
理論上只要挑選到強勢股,
那還是可以獲利。




而現在,
股市雖然從3月的低點反彈了許多,
但未來會怎麼走目前還不知道….

總結:

從1982年到2020年底這樣算下來,
“S&P500跌破年線轉為多頭排列”共發生了40次。
這40次中,成功21次,失敗19次。



這21次成功的次數當中,
有8次是屬於持續一年以上的大漲
(大盤沒碰到年線一年以上)。
而失敗的次數中,
只要配合這篇文章中的停損策略,就不會慘賠。
如此的持之以恆下去,
就能持續抓住大漲、避開大跌,
讓資產慢慢變多。

4 留言

  • 回覆
    領航家 Eddy
    2014 年 12 月 18 日 於 上午 1:25

    讚~

  • 回覆
    Unknown
    2019 年 8 月 7 日 於 上午 9:38

    我可以問一下,我看美股常用月線20日,季線50日,年線200日,但你是季線是用60日,年線是用260日,我可以請問其中的差異,用那個標準是比較好的,感謝

  • 回覆
    蘇百舜
    2019 年 8 月 18 日 於 上午 9:28

    您好,我沒有特別回測過,所以不知道其中的差異有多大;會用60日和260日其實是因為那是stockcharts預設的數值,所以就用了XD。但我個人認為這個做法的重點在於其「順勢交易」的精神,相信不同天數的差異應該不會太大。這是我個人的想法,請您參考。

  • 回覆
    匿名
    2020 年 1 月 1 日 於 上午 3:52

    請問老師,這個是否適用於個股?因為您文章中是用SP500大盤來做舉例。謝謝您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