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請先處理「焦慮」,再來增進「知識」。

投資基本觀念


最近,
出現「知識焦慮」這個名詞。
因為這幾年的資訊越來越多、
知識越來越爆炸,
讓人深怕一不小心就漏了什麼,
所以焦慮。

我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心情,
不過,我是「績效焦慮」XD
這跟「知識焦慮」很像,
對象不同而已。

但不論焦慮什麼,
我們都得搞對重點。
我們得先處理「焦慮」,
才能真正改善「焦慮的對象」。
因為….


在焦慮中處理事情,只會越弄越糟。

因為心急。

焦慮是股難受的情緒,
我們一焦慮起來,就會急著想要擺脫。
可是,心急會壞事。
心一急會講錯話、會慌了手腳,
會把原本想改善的事情弄得更糟。
更糟後就更急、就更亂來、結果就更慘。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我可是深有體會。


剛開始投資的時候,我急著想賺多一點。
當看見自己什麼都沒做、錢就變多時,
開心的不得了。
可是看見自己什麼都沒做、錢卻變少時,
就一點都快樂不起來了。
我很焦慮,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只好賺了一點就趕快賣、
賠了一點也趕快賣。
(當時知道停損很重要)
如此一來,雖然不致一次大賠,
但也賺少賠多,錢越來越少。


於是,我陷入了惡性循環。


這股焦慮,
甚至影響到我當時的工作,
讓生活變得更糟、更緊繃。

好加在,
後來明白了「進出場要有策略」的概念,
才結束這個惡性循環。


現在跳脫出來後更能深刻體會,
「焦慮」、「心急」在各方面都會壞事。
比方說,在與人相處上,
會因為心急而搞砸了本來好好的關係 ; 
在「知識焦慮」上,
會因為心急,而只學片面的資訊,
用「好像學了點什麼」來擺脫焦慮,
卻不想瞭解背後的邏輯與意義


焦慮,成不了事。
但這卻是我們都會經歷的情緒,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

承認自己的焦慮,但不被它掌控

要在焦慮時跟自己說「我一點都不焦慮」是沒用的,
就像有些人大吼著「我沒有生氣!」一樣,
都是在騙自己。

壓抑焦慮也沒用,這也像壓抑憤怒一樣,
遲早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我們能做的不是壓抑它,而是「與它相處」。
我們可以在感覺不太對時問自己:
「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或許就會聽到自己回答:「我很焦慮」。
然後,去聽聽自己的腦袋在說什麼,
去感受心中的感覺。


這一開始很難,
但等到熟練一點之後,
卻真的可以把自己和焦慮之間拉出一個距離。
我們會學會「我很焦慮,但是不被它影響」,
然後繼續在焦慮中遵守投資紀律,
繼續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如果想要瞭解多一點、體會深一些,
我強烈推薦大家「當下的力量」這本書。
(博客來連結在此)
這本書很細緻的講到我們恐懼的成因,
和「與它相處」的方法等,非常有幫助。

話說到此,
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
「這又解決不了事情!」
「問題還是擺在那邊,沒有用啊!」
的確,
「與焦慮共處」對事情沒有直接的幫助,
但是….

會焦慮的,都不是能立刻解決的事

如果能馬上解決就去做了對嗎XD
有什麼好焦慮的。

會焦慮的,
都是「不知道怎麼解決」、
或者「一時三刻無法搞定」的事情。
而就是因為我們想解決、
又不知道怎麼處理,才會焦慮。

而焦慮為什麼會壞事呢?
因為,如果我們被焦慮影響,
那我們關注的焦點,
很容易無意間變成「擺脫焦慮」,
而不是「解決問題」。
我們會弄錯該解決的對象,反而繞了遠路。


就像「知識焦慮」,
會焦慮知識不夠、怕被淘汰的朋友,
其實真正想要的是「有足夠的競爭力」。
但「足夠的競爭力」卻需要時間來累積,
絕非一時三刻能達成。
此時,我們很可能為了擺脫焦慮感,
而去大量吸收片面的資訊。
吸收片面資訊會感覺很好、焦慮暫時消失 ,
卻無法培養真正的競爭力。


「績效焦慮」也是。
投資的目的是賺錢,不是「擺脫焦慮」。
如果被焦慮影響的太嚴重,
我們很可能就會憑感覺進出場,
完全無法遵守紀律。

所以, 「為了擺脫焦慮」
只會讓我們聚焦在眼前的事物,
看不到真正的大局 ; 
只有「不被焦慮影響」,
才能聚焦在真正的問題。


結論就是:

焦慮會壞事,
我們必須先擺脫焦慮的影響,
才能有效聚焦在真正的問題上。
如何擺脫焦慮的影響,
可以參考「當下的力量」這本書,
(博客來連結在此)
學習「與焦慮共處」。



加入好友歡迎加我的Line好友

無留言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