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這兩本書,教會我比「投資心理」更重要的事….

讀書心得


我們都知道「投資心理」很重要。
不管學到多厲害的技法,
要能成功用出來,得依賴扎實的心理。
所以,有志投資的朋友,
無一不在「投資心理」上下足功夫。


而隨著功夫日深,我們會漸漸發現,

「投資心理」,根源於「對錢的價值觀」。
也就是「我們怎麼看待”錢”這個東西」、
「”錢”是如何牽動我們的喜怒哀樂」。
如果我們能更清楚自己對錢的看法,
更清楚「”感受”和”錢”之間的牽連」,
那在股市上下起伏、心情隨之擺盪時,
我們就會更明白當下感受的起因,
進而更沉著以對、更能遵守投資紀律,
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投資之道。


更棒的是,

隨著內省越來越深,
我們還能逐漸改善生活中其他跟”錢”有關的層面,
像是調整花錢的習慣等等,
全面改善理財模式。


然而,該如何開始內省呢?

有兩本很棒的書,都提供了方向和工具。
第一本是…


「多少才夠?」

(TAAZE連結請按此)
(因為博客來售完啦~)


這是澳洲知名理財顧問寫的書,
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從「如何更快樂」開始的理財書。
大多數投資、理財書籍都強調「如何更有錢」,
卻少有書籍從「如何更快樂」出發。


為什麼「如何更快樂」這麼重要?
因為,我們投資、工作或做生意,
追求的從來不是「有錢」,
而是….

有錢不是目標,「快樂」才是。

(本文的「快樂」,
 不單指「開心、興奮」等轉眼即逝的快樂,
 而是包括「自由、滿足、安全感、成就感」
 等更深層的正面情緒。)


只是大多數人(包括我),

都認為「更有錢 = 更快樂」,
於是我們追求金錢。

所以,談論「如何更快樂」更直指核心、

更深入問題的本質。


認定「更有錢 = 更快樂」會有危險,

我們可能會盲目追求金錢、
陷入無盡「與周圍比較」的漩渦;
也可能會因為想要「更有錢」,
而被不肖金融人員用「高獲利」誘惑,
投資危險的商品;


或因為想要「高獲利」,

而承擔超出能力的風險,
搞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得不償失。


但是,

認定「更有錢=不快樂」也很荒謬,
畢竟沒人會以「毫無存款」為樂。
「存款」和「完善的理財規劃」,
都讓我們更有安全感,
進而提升快樂。



那麼,
「更有錢」和「更快樂」到底是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用下面這個問題來釐清:

「我們如何更快樂?錢又能幫上什麼?」


「更快樂」是主角,
「更有錢」則是幫手。


如果我們能深切明白這個主從關係,

那麼,在選擇投資方式時,
我們就會以「自己能承受」、
「符合生活節奏」為主,
「獲利多寡」則變成次要的考量。
有趣的是,因為投資方式符合生活節奏,
所以反而更能遵守投資紀律。
原本看起來較慢的投資方式,
反而因為遵守紀律,
而能持續累積複利,
最後獲利更多


此時,財富跟快樂相輔相成,

就變成像下圖這樣:

圖片重繪自:「多少才夠」


這和另一本書的內容驚人的一致。
另一本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是:

「金錢的靈魂」

(博客來連結在此)
這本書的作者很特別,
她是個生長在現代社會的美國人,
同時也是全球「反飢餓計畫」的執行長。
因為這個身份,她需要向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募款,
然後去幫助那些「剛開始學習什麼是錢」的民族。


閱讀這本書時,我很震驚。

「錢」對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份。
生長在城市裡的我,什麼東西都要錢。
世界大多地方也是如此。
我身邊有幾位富裕的朋友,
所以還算能想像「極度富有的生活」。
但是「一個沒有”錢”這個概念的社會」?
喔~那完全在我的認知以外了。


透過「差異」,

總能讓我們更明白一些事。
就像黑夜與白天、冬天與夏天。
也就像我們這些普通男人,
和金城武 & 貝克漢的差別。
(如果全世界都長得像他們那樣,
 那就一點都不稀奇了對吧。)


所以,

書中對「沒有”錢”概念的社會」的描述,
讓我大幅醒覺了「我如何被錢影響著」。
我如何因獲利而自滿、又如何因虧損而焦慮;
而這一切上沖下洗的心情,都破壞了投資紀律。
當我更明白這些影響的起因,
就能漸漸把錢看得更淡一點。
妙的是,因為沒把錢看得那麼重,
漲跌反而更不會影響心情,
投資結果就更好了。


而我們有了這些發現和醒覺後,

就可以回頭來更深入使用「多少才夠」的工具….

為「理財方式」帶來的快樂評分


(這邊的「理財方式」泛指所有的理財,
  包含花錢、投資、生財管道等)

這就像品管一樣。

如果我們把「金錢」想成「材料」,
「理財方式」想成「工廠的設備」,
那「快樂」,就是成品。



當我們更深入瞭解自己「為何快樂」後,
就能回頭來檢視各種理財方式,
為他們帶來的快樂評分。
然後,就能更對症下藥、
更把錢花在刀口上,
讓錢帶來的快樂極大化
就像改善生產線的效率一樣。


我舉一個自己檢視「花費」的經驗。

以前,我很喜歡跟朋友吃居酒屋,
聚會幾乎都約那裡。
可是,居酒屋一點都不便宜,
每個月都花不少錢在上面。


當我學會「為快樂評分」後,

就來細細檢視「吃居酒屋」帶來的快樂。
假如一項開支的滿分是十分,
對我來說,「吃居酒屋」幾乎有六到七分。


可是這六到七分的成份是什麼?
再進一步檢視下去,我發現,
這六到七分的快樂中,
有四到五分是來自「跟朋友相聚」。
「吃美食」只有一、兩分。
我對美食真的還好啊。



但是,我很喜歡看電影!
電影院的大螢幕和聲光效果,
都能給我很高的享受!
也有個四到五分!


同時,我也很想多存點錢,

「多一些存款」帶來的安全感,
也有個三到四分。


所以,

原本一餐居酒屋要花 1,000塊,
帶給我的快樂是七分。


在我檢視了快樂後,
我可以改跟朋友約一餐兩、三百塊的簡餐,
再拿三百塊去看電影,
把剩下的四百塊存下來。


這樣一來,

原本1,000塊只能帶來七分的快樂,
現在卻能帶來「跟朋友聚會(五分)」、
「看電影(五分)」、「多存點錢(四分)」,
總共十四分的快樂!
同樣的錢,帶來更多快樂了!



最後:


其實這樣的內省,
可以擴展到金錢以外的所有層面。
包括時間、友情、愛情、工作等等,
來全方位提升快樂。
畢竟,我們要的不是功成名就、達成夢想,
而是更深邃、更扎實的快樂。
財富、甜美的愛情、弘大的夢想,
都是追求「更扎實快樂」的工具。


這條路絕非一蹴可幾,

我們得終其一生的不斷內省。
「內省」也一點都不速成,
但卻可以帶來更徹底的改變。
只要我們持之以恆,
持續內省個一到兩年,
我們一定能發現自己從內而外的成長,
享受更深的成就感。

按個讚,補充更多投資知識

無留言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